第二章 引路人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引路人 (1 / 3)
        11月的北平还算安静,除了报纸上经常刊登一些与日本人的谈判或者少帅在陕北围剿******红军之类的消息之外,少有学生们慷慨激昂游行或者集会的消息,不过明眼人都知道,那些值得人们感到深深隐忧的事情,报上是不可能报道的。皇城边集会上被抓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都被放出来了,学生们照例上课学习。戎瑞却总觉得好像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一样,只是尚未爆发出来而已,也许是下意识的,也是各种不自然的迹象表明了这一点。

        街面上流传说和日本人的谈判如何如何,日本人又如何提出各种滑天下之大稽的苛刻要求,国府又如何应对等等。戎瑞撇了撇嘴,国弱被人欺呀,日本人狼子野心也就蒋某人和他的****自欺欺人不愿意相信罢了。护城河边的风越来越冷了,知晓局势人们的心也跟着越来越冷了起来。这里原本是风景较为出色之处,现如今已经少有人有那雅兴了,河边上冷冷清清的,只有戎瑞照例每天清晨坐在石凳上发愣。在小贩们的眼里,大学里面的学生们都这样深沉,皇城河里的落叶也会引起他们的遐思,没有人知道戎瑞在想什么,想必心情不好是肯定的。

        不知为什么,戎瑞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感到沉闷,不是生厌于对知识的学习,而是因为隐隐透听闻到的有关局势的危险气息,以及那些平时穿梭于高校学生之间的进步学生和活跃分子们突然的沉寂。隔壁班那个短发的女生显然是他们之中的一员,戎瑞对她的演讲颇为欣赏,她学识很好,演讲的时候经常旁征博引,可惜不知道她的名字,有机会倒是可以认识一下。戎瑞是不会主动前去搭讪的,不是因为女生的关系,而是他的性格使然。在学校里,戎瑞一般不主动结交同学,当然,对被动结交也不反对。戎瑞在清华大学就读的是历史系,和平年代或许是不错的选择,国难当头则难免带着悲愤与无奈的心情去回顾华夏之辉煌历史。清华历史系的师资可谓雄厚,多位教授都是国内历史学的知名学者,包括那位在同学们眼中懦弱的刘教授。

        戎瑞今天没有去上课,凭着几次全班前三名的考试成绩和几篇颇为出色的的论文,历史系的教授们对他现在是睁一眼闭一眼。清晨起来,照例背着砖头跑了个来回,戎瑞又习惯性地来到护城河边。11月的北平今年还没有下雪,清晨的阳光固然温暖,但冷嗖嗖的寒风却让戎瑞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哆嗦。昨天晚上,戎瑞收到了一张神秘的字条。这种字条戎瑞第一次接到,但他并不陌生,因为和他一同入狱的张教授告诉过他。张教授是北大的国学副教授,学问虽说不上有那些国儒们的名气,但在学生之中,他的受欢迎程度绝不会输于前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警察局的牢房里,按戎瑞德话,他很荣幸地和张教授住进了同一个免费旅馆,尽管这种免费的地方实在不敢恭维。能和张教授住同一个牢房,还得感谢警察局的谨慎,他们不愿意让张教授和他的北大学生们关在一起,再加上牢房是在紧张,所以,戎瑞和张教授有幸住进了不多的双人牢房里。受宠若惊是张教授进牢房后的感叹,就这四个字就让戎瑞对他大为敬佩。张教授的名字叫张鸿庭,表字泽丰,戎瑞是进了牢房之后才知道的。一般说来,这世界上有几种关系是相当好的,比如说同牢、同学、同房、同乡、同袍、同党等等,同牢当然是一同坐牢了。所以,戎瑞和张教授也不例外,毕竟一个教授一个学生,两人之间的有太多共同的话题。张教授和戎瑞谈了很多,什么都谈,他是个很健谈的人,字里行间都透着两个字,儒雅,这种气质不知不觉对戎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戎瑞第一次坐牢,毕竟有些忐忑不安,但在张教授身边,却觉得这一次坐牢对自己来讲实在是一次幸运的际遇,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监狱里的警察们很少有时间来管被关进来的师生们,在他们的眼里,这些有学问的人是一群很麻烦的人。尽管如此,失去自由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过的。每天吃饭的时候,

        牢房里敲打铁门的叮叮当当声,就成了整个牢房里人们的大合唱,这既是对难以下咽粗糙饭食的抗议,也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景线。每当这个时候,牢房的狱警们就会慌慌张张地跑来,大声地呵斥,还用警棍狠狠地敲打铁门,但大多时候往往无济于事的。

        张教授不仅儒雅而且博学,但几天之后戎瑞出奇的乐观态度,也让他大为惊讶这种转变。经过最初几天的不安之后,戎瑞已不再把坐牢当作是一回事了,每天给进行的锻炼又恢复了。每天吃饭之前先打上一趟不知名的拳法,接着做上两百个高踢腿,最后是两百个俯卧撑,看得张教授瞠目结舌。

        “小戎呀,想不到你的身体素质这样好,你最多能做多少俯卧撑呀?”

        “大概五百多吧。”戎瑞才了擦汗水说。

        张教授和戎瑞交谈的时候,非常注意启发他的思路,为什么日本人会侵略中国,如今的中国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中国的出路在哪里等等。戎瑞第二天告诉张教授自己的思考时,张教授的眼神带着意外和欣赏。戎瑞很欣赏苏俄的十月革命,也非常赞同五四运动时期的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曙光的理论,但他不认为中国的道路和苏维埃俄国是一个模式,借鉴和照搬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虽然两人在狱中的相处时间不长,不到一个月,但张教授对戎瑞的活跃性思想倍加赞赏,以至于出狱后,两人还能保持着很好的联系。张教授偶尔也会到皇城河边和戎瑞聚聚,和戎瑞交流对局势的看法或者沟通一下思想。

        当戎瑞询问张教授为什么邀请他参加会议时,张教授反问到,为什么不呢,我们可是狱友呀。这样的活动也很适合你的能力与性格,而且你在清华大学校园里的人脉还是挺很不错嘛。

        “怎么样,有没有兴趣参加我们的组织?”张教授看了看远处百无聊赖溜达着的巡警,轻轻说道。“我当你的介绍人如何?”

        “嗯?”戎瑞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你知道我们是什么人的,不对吗?”张教授冲戎瑞眨了眨眼睛,笑吟吟地问到。

        戎瑞想了想,然后点点头,内心之中忽然有一些激动起来。在戎瑞认识的一干大学教授当中,张教授绝对是个另类,既没有一般文人的迂腐,也没有自命清高的做作,他不仅是一个学者,似乎更像是一个引路人。

        “想过危险吗,要知道一旦你选择了这条道路,今后的生活将从此改变,无数的艰辛将伴随着你的一生,甚至要付出生命。”张教授没有看戎瑞,脸上的神情也没有任何凝重的色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