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北平的深秋 (2 / 3)
“……,忧国无罪!……”
“……,国破家亡,坐在教室里读书又有何用!……”
……
“同学们,各位同学!听老朽说一句!”看着开始嚷嚷起来的学生们,刘教授有些挂不住。“同学们对国事关心,其心可佳,老朽是知道的,想必****也是知道的。大家应该安心学习,****不是已经在和日本人谈判嘛。再说了,老朽的课程是历史课,不是政治课,……莫谈国事……莫谈国事!……”
“先生又错矣!历史,哼哼,当今之中国还有什么历史可谈,那已是耻辱之历史!”刚才替戎瑞说话的同学又站了起来。
抖抖索索的刘教授不劝说还好,这一说就立刻遭到了学生们的反对,教室里就像开了锅一样热闹起来。对于刚才有关耻辱历史的观点,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但显然是赞成的居多,有几位说的激动还当场争执起来。年近七十的刘教授原本就性格懦弱,虽然是公认的老好人,但却治不住学生们的激烈反应,顿时急得不知所措起来。
戎瑞是第一批被释放出来的学生之一,在几所大学的校方和知名教授们及时出面联名具保下,北平警察局还算是克制,并没有对他们这些儒弱的学生们怎么样。但后来被放出来的学生们就没那么好过了,明显被教训过,好些学生还被吓得不轻。戎瑞不知道当时的事情是怎么开始发生的,市****要求学生们参加清洁卫生无可厚非,除了一些娇贵的公子小姐们以外,大多没有什么意见。集会可以说是自然而然发起的,当时几个北大和清华的进步学生和活跃学生一串联,这事情就成了。关于临时集会的事情,几个认识的北大学生一说,戎瑞就同意了,他是班主席,人家自然是找他了。刚开始的时候,几个高校带队的校方负责人吓了一跳,要知道****早就下了莫谈国事和禁止抗日集会的禁令,连忙想阻止,但哪能架得住学生们的激情。警察局的大队人马是中途才来的,只是在校方的人以及一些****方面的人离去之后才露出了狰狞面目。戎瑞和同班的几个同学被警察们冲散了,他的运气不怎么好,被堵在死胡同里,一同被抓的还有北大的几个同学,其中还有一位张教授。戎瑞不知道这位教授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平时和一些比较活跃的学生们走得很近。为了保护他,戎瑞和另外几个北大的学生挨了不少警察的棍子。
戎瑞在清华大学念书已经三年多了,虽说家里并不非常富裕,但好歹也供得起他上大学的。父亲说这年头十乡八里难得出个大学生,要是不去,实在对不起戎瑞多年的苦读,这要在前清,算得上是个状元了,光宗耀祖事情呀。
戎瑞原本是不姓戎的,他的本姓是姓杨的。杨家在他辽宁的家乡一带也算个大族,可惜自打日本人来了,杨家就再也没有以前的风光了,因为杨家根本就不买东洋人的帐。父亲大概是感觉在老家呆不下去了,打算举家搬迁到北平来,这件事情早就来信说过了。家里的地和两个柴米店铺也卖了,虽说是贱卖的,但足以维持一家人在大城市生活的。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多前一个同宗的族人十万火急来信说杨家出事了,说是杨家因为暗地资助义勇军被日本人发现了,好多来不及逃脱的族人都死在日本人的手下,他父母和妹妹也被杀害了,叫他无论如何不要回家。戎瑞乍闻噩耗,当时就昏过去了,他这才知道父亲年前的来信是怎么回事,才知道父亲为什么急着想要把母亲和妹妹转到北平来。
大病一场之后,杨瑞就把自己的名字改叫戎瑞了,他这是立志要从戎复仇。可惜征兵的少校军官沉凝了一会儿却意外地没有收他。兵没有当成,家仇国恨的戎瑞带着郁闷和失望回到了清华大学的学生宿舍,也变得沉默寡言了,他没有把家里的事情告诉同学,但从此深深的仇恨便在心底里积聚起来-
戎瑞当兵不成,并没有消磨他从戎的意志,每天起早,他都会跑到北平城外兵营旁边的小山上看里面士兵们的操练。负责训练的就是拒绝了戎瑞参军的那位****少校,可能是因为这件事情,他并没有赶走旁观的戎瑞。整整三个月的新兵训练,戎瑞一天也没有落下,只要太阳一上山,他的身影就一定会出现在小山上,弄得三个营的新兵和教官们都熟悉了这个清华的大学生。
****的少校叫华健明,是驻守北平外围的29军教导队的,渐渐的,戎瑞和他熟悉了起来。华少校虽然拒绝了戎瑞,但并不妨碍他对戎瑞的欣赏,所以他经常会为戎瑞不厌其烦地解说军事知识。令他惊奇的是,戎瑞简直是个怪胎,一说就懂,还能举一反三地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开始还好,黄埔出身的华健明少校对于戎瑞的问题还能耐心地一一解说,但到了三个月后,华少校就有些吃不消了。对于戎瑞的好学精神,深感不可思议的华健明少校只好以多年的从军经验倾囊相授作为补偿。
戎瑞心里一直对华健明少校拒绝他当兵的事情,耿耿于怀,虽然嘴上不说,但华健明少校是看得出来的。
“小戎,知道为什么不让你当兵吗?”
“为什么?!”华健明少校把这个问题主动说出来,戎瑞倒有些意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