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 家里有很多记忆 (5 / 5)
不一定,有时候两次,有时候一次,鲍多喜回道。
那走过去有点小远呀。今天没有开车过去?陈峰问
我的小面包前两天拿去修了,还没开回来。鲍多喜答。
两个人边聊边走,到了鲍多喜家门口,想起钱钱小朋友每天都喜欢吃的土鸡蛋不多了,就跟着鲍多喜一起走进了他们家,和他买了五十个鸡蛋,付了75元。这一次和以前的有点区别,以前鸡蛋卡盒没有了,直接给了个鞋盒,里面用稻草做了个填充。感觉现在生意越做,成本控制越严格了嘛。
还没走远就听到他媳妇的话,每天伺候那些鸡,家里的事情也不管。也没见两个钱。
陈峰摇了摇头,成年人,都不容易。
陈峰小心地托着一鞋盒的鸡蛋往家里走,路上和熟人打着招呼。陌生一点的点个头,熟悉一些聊天扯淡两句。
到了家里,把鸡蛋放在几案之上,和陈母说了声,就拉了个竹椅放在门口的雨廊下,悠闲的坐着,手机都不玩,看人来车往。悠闲的感觉像在养老。
这个竹篾制品在八九十年代的广丰可是副业里的支柱产业。日常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几乎都有竹篾器的影子:晒东西的旦箕,淘米的筲箕,遮阳挡雨的斗笠,暑天用的篾席、竹床……但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竹篾制品市场迅速萎缩,篾制品几乎被淘汰,做这个手艺的做篾师傅也慢慢的几乎不可见。
广丰当地山林繁茂,竹林成片,日常用具很多是就地取材,多用竹子加工而成,如提篮、筲箕、撮箕、箩筐、背篓、筛子、簸箕等等。竹器美观大方,牢固结实,经久耐用,就是人工成本一算,市场竞争力就弱了。但从天然环保上,肯定是要胜于塑料制品,陈峰也是比较喜欢这些老工艺竹篾器。但总感觉现在的竹篾器具没有以前那般的扎实耐用,还是现在的竹篾师傅都与时俱进,开始“偷工减料”,还是时代逼得不得不如此?工业时代给手工艺人的生存空间越发的狭小,一,据说是个做篾人是十个篾匠九个驼,树皮老手人人有,这样想找传人就不容易。市场经济没有效率肯定是不行的,不然就得转做高端,但这个下里巴人的物件,如果不做运营,重新设计,估计也做不上高端。
除非有旅游项目,然后依托这个旅游项目,重新设计,体验型的旅游项目,依托亲情,爱情话题,走纪念品路子。估计才会有一定的市场。
当然这个也许是未来陈峰可以做的一个项目之一。因为陈峰觉得现在的旅游项目更多在于看,能亲身体验参与的旅游山水项目不多,单单爬山不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