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二章 准备上路了 (3 / 3)
《大集经》卷十五里又说:“厌恶烦恼是为魔业”。
《大集经》卷十二中说:“若烦恼中,见菩提者,是名如见,若离烦恼,见菩提者,即是倒见。”
所以厌离烦恼境缘,也不能够明心见性。那也就是说:[烦恼]之中,若能够见到,“真如”、“佛性”的话,这个见才是如,才是那如理,而作意的见,才是如法的见;如果离开了,[烦恼]而见,[菩提]的话,这叫做“倒见”,这个——“见”,自然就错了。所以凡事都须,不必执著妄念,懂得放下了,方可以释然。
[扩展资料]:「烦恼」是,梵文的意译,一般人们的意识之中,烦躁不安、痛苦忧虑等,这些就是[烦恼]。但是在佛教之中,这个[烦恼],的其它意义,却是非常的众多广泛,不仅仅是指,[烦躁]、[焦虑]、[不安]。佛教把这些,一切都能够,扰乱众生们,身心安宁的,并使之发生,[迷惑]、[苦恼]等,精神作用的,都要称之为——“烦恼”。
因此众生各种,[情绪]和[欲望],包括了一切,世俗思想的认识活动,都将其称之为——“烦恼”。
例如下面这些:[愤怒]、[嫉妒]、[自私]、[贪婪]、[执着]、[傲慢]、[愚昧]、[发脾气]、[虚荣]、[自卑]、[厌恶],等等这些个,只要是负面,不良的情绪,极其不好的思想状态,都能够扰乱,自己内心的清净平和,都可统称为——[烦恼]。
[扩展资料]:[菩提]是,梵文的音译,它的意思是:[觉悟]、[智慧]。在佛教里面,是指断绝[烦恼],[破迷开悟]之意,如人大梦方醒,随后大彻大悟,一瞬间就恢复了,自性的光明,并且达到了,涅槃的程度。所以佛教之中,经常讲到的——“菩提之路”,以及“菩提大道”,等等的这也,全部都是佛教,弟子修行的目的所在。
[烦恼]和[菩提],这两个词语,本是一对完全,相反的概念,但是为什么,诸多佛教的经典之上,又说:“烦恼即菩提”呢?
那就是因为,“众生”皆具有,如来的“佛性”,并且在我们,“自性”的里面,本自就具有:“智慧”、“菩提”,但是令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到那无比,可惜的原因,是因为众生:“妄想”、“执着”、“无明”,以及那无始,以来的业力,等其它一些,诸多的因素,进而就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烦恼],障碍了自性——[菩提],并且阻碍了,无与伦比的——[智慧],光芒的显现。
只要能够做到,这一念之觉悟,放下所有“烦恼”,菩提[智慧]那就会,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了;但如果要是,一念之迷惑,[菩提]自然,就又不见了,[烦恼]自然,就又产生了。
所以说这个,[烦恼]和[菩提],却是在自性,一念之觉悟,与迷惑之间,互相而转换,相辅相成的。[菩提]要在,[烦恼]中修,[烦恼]要因,[菩提]而灭。
没有了[烦恼],也就很自然,没有了[菩提];没有了[菩提],也就很自然,没有了所谓,[烦恼]了。好比古人的阴阳学说,也就是对立,统一的一对,如果没有了——[阴],哪能会有了——[阳]呢?如果没有了——[阳],那又从何而,谈起来——[阴]呢?
还有那就是,佛法经常讲——“不二法门”,且还有讲到——“万法一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篇经文之中,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全部都是在,宣讲这个道理,由此就可以,推测的说来:[色]和[空],是一不是二,[烦恼]和[菩提],也是一不是二,两者是相互存在,如果要是没有,[烦恼]了,自然也就没有,[菩提]了。毕竟六祖惠能大师,也曾经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正是因为我们,有了诸多的——[烦恼],因此才会有了,修行与觉悟,之道的必要;也正因为有了——[菩提],修行觉悟之道,我们才能够,斩断[烦恼],获得究竟解脱。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