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 地下岩室的来客(一) (2 / 2)
第一部份:即是在大梵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第二部分:即是回到曹溪山之后,传授“无相戒”,故法海于书名,补上“兼授无相戒”。
第三部分:即是六祖惠能大师,与弟子之间的问答对话。
《六祖坛经》这部佛典,中心思想是强调,非常有必要在现实,生活中觉悟解脱。从而其核心是:“见性成佛”、或是“即心即佛”,参禅悟道的佛性理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念。
正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这句偈语之中的“性”:是指芸芸众生,本来就具有之,成佛如来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惠能大师的这句:“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六祖坛经?自序品第一》)这一思想与,另一部佛经,《涅槃经》中所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
《六祖坛经》还主张,唯心净土之思想。《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里面说道:“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其中又说道:“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六祖惠能大师,还非常反对,离开世间空谈佛法,主张“佛法于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明确的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六祖坛经》对《金刚经》,的理解和阐释,显示出汉传佛教,对于般若“假有性空”,思想的基本把握。其中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理解,是对「般若思想」,一次集中的阐释。佛经里的「般若思想」——“假有性空”。传到我国之后,常常变成了——“妙有性空”,虽然也是在讲不稳定性,却更加的强调了,这一个“妙”字。
当看到世间万物如此丰富,大都是从类似“最高存在体”,之中衍生或外化出来的。这或许就是,六祖慧能禅师,对于本身自性的根本认识。
〈有关注释〉
历史上被尊誉为,我国禅宗第六祖,曹溪惠能大禅师,对于我国佛教界,以及禅宗的发扬弘化,具有着非常深刻,和无比坚实的重多意义。惠能大师当时,一骑绝尘的得到了,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连夜亲自传授衣钵,不但继承了,东山的法脉,并且建立了,享誉世间的南宗一派,弘扬和发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众不同的顿教法门。
临终弘化于岭南,对于边远之地区,以及海外之文化,同样具有某种,意义程度之上,非凡启迪和甚远影响。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我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