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节 昭宗皇帝血泪史 (3 / 1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第三节 昭宗皇帝血泪史 (3 / 11)
        春风一等少年心,

        闲情恨不禁。

        注:苎萝,山名。在浙江省诸暨市南,相传西施为此山鬻薪者之女。

        从唐昭宗的大作里是否能感受到多情种子李后主的韵味呢?看来亡国之君的性情和心境大多是相同的。唐昭宗不仅诗歌写得好,还能谱曲。史籍中这方面记载颇多,有时还能与臣下谱曲同乐。

        昭宗不仅颇有文艺青年的才华,而且他在即位前曾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在黄巢之乱中与僖宗一起逃往西蜀,对乱世艰难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为此他对骑射也颇有兴趣,而且射箭技能颇佳,曾经一箭射下一只秃鹫。因此,称昭宗能文能武也并非夸大其词。

        2、昭宗即位

        人的命运真的有许多偶然因素,昭宗即位亦是如此。昭宗之兄僖宗死时并未留下遗诏确定继承人。僖宗虽然也有二子,但皆年幼,朝臣和宦官不约而同地倾向于拥立长君。而在懿宗诸子中,僖宗排行老五,吉王李保老六,寿王李杰老七。朝臣们都认为吉王李保贤德,年纪也较长,因此朝臣倾向于拥立吉王。朝臣拥立吉王,宦官们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否则就失去了“拥戴之功”。因此,宦官们偏偏要立寿王。

        文德元年(888年)三月五日,在僖宗弥留之际,大宦官杨复恭做主立寿王李杰为皇太弟,监军国事。次日,僖宗驾崩,皇太弟李杰即位,史称唐昭宗。时年二十二岁,先改名李敏,后改名李晔。

        3、昭宗与宦官集团的斗争

        昭宗在做王爷时,本来没有参与政治的想法,每日填词作诗,听曲观舞,逍遥自在。只是在僖宗奔蜀期间,由于缺乏人手,才掌管随侍禁卫。然而昭宗并非碌碌无为之辈,他喜欢读书,时常研读经史,对朝中乱象洞若观火,也深知宦官专权之弊。

        大宦官杨复恭拥立昭宗以后,自以为功劳大,狂妄非常,专断朝政,毫无人臣之礼。杨复恭任枢密使时,居然在宰相的堂状后面贴黄,以皇帝自居。唐制,宰相处理公文,有堂帖和堂案两种公文。“宰相盘四方之事有堂案,处分百司有堂帖”(《唐国史补》)。所谓堂状,是对上述两种公文的统称。宰相所处理的重要公事需要报皇帝裁决,皇帝在公文上贴黄纸,并写上裁决意见,类似于现在的领导批示,称为“贴黄”。杨复恭竟敢贴黄,直接威胁到皇帝权威,这是有志于兴复唐室的昭宗所无法容忍的。

        杨复恭不仅专断朝政,而且还以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的身份掌管禁军(唐朝后期宦官掌禁军已成定例,这也是宦官得以专权的主要原因)。杨复恭还收养大批假子(即干儿子,太监当然不会有“真子”),任命他们内任禁军将领,外任各地节度使,还将一些宦官派到各地担任监军使。杨复恭以假子杨守立为天威军使,杨守信为玉山军使,杨守贞为龙剑节度使,杨守忠为武定节度使,杨守厚为绵州刺史,其余假子为州刺史者甚众。传言杨复恭共有假子六百多人,号称“外宅郎君”。

        而且杨复恭还与当时的强藩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关系密切(五代中的后唐即由李克用之子建立)。

        昭宗登基以来,志在恢复祖宗旧业,他厉行节约,注意纳谏,提倡儒学,重视对人才的选拔,故旧史称:“帝攻书好文,尤重儒术,神气雄俊,有会昌之遗风。以先朝威武不振,国命浸微,而尊礼大臣,详延道术,意在恢张旧业,号令天下。即位之始,中外称之。”(《旧唐书昭宗本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