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灯笼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九章 灯笼 (2 / 2)
        “这年头能知道这么多的,不多啦!像你这种年纪的,更是屈指可数。”

        “真的没什么啦!如果可以的话,我倒是很想知道这个西陇灯笼背后的故事,以及现在还有哪些人在做这一行。”吴望趁机打探道,这或许就是老一辈人口中的“问下路”。

        “这灯笼的来历不简单,这背后的人物更是传奇。”

        “不吝赐教!”吴望相当期待。

        相传:元末陈友谅的军师邹普胜为了躲避明朝追杀,化名何野云(人称虱母仙)流落潮汕。有一次,虱母仙云游至普宁西陇受到了西陇村民热诚款待,虱母仙问村民们有何愿望,大家一时也不知道说啥。

        虱母仙就问:“想要三年出个贵(即显官达贵)还是想日出千丁呢?”众人心想:人多力量大!若乡里能日出千丁(男儿)也不比三年出个贵差啊。于是就说:“日出千丁吧!”虱母仙听后沉默不语,却又微笑颔首。他指导村民们筑好寨门后,旋即教西陇人用马山的竹料制作灯笼,自此西陇虽无显官达贵,但也不乏栋梁之材。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也都熟悉起了这门技艺,虽然日出千灯与村民的愿境(日出千丁)有别,但虱母仙授之以渔的做法还是让村民非常感激。

        解放前,西陇人农闲的时候以制作灯笼为副业,虽产量和销量不多,但还是为村民增加了一些收入,不至于和其他村的村民一样,或过番或往外地逃荒。到了“文化变革”时期,灯笼制作曾一度被禁止,但村民还是会偷偷做灯笼,并乘天黑肩挑到揭阳官硕销售……

        “原来还有这段故事啊!”吴望啧啧称奇。

        “这都没用了。我家从事灯笼行业到我这一代已经是**了,**了.........之前年轻人都不学,同龄人亦都死光了,这手艺到我这里已经断了,断了,日出千灯此前是传说,以后就连传说的都没有了。”魂的话语中饱含了无限的回忆以及深深的失落。

        吴望的内心瞬间被震撼到了,眼前这小小的灯笼不仅仅是一项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族群精神的归宿。它是多少代人汗水的结晶,也是薪尽火传心血的浇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族群?吴望似乎看到前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创基业的伟岸身影。

        “再给你讲段古吧!希望你别嫌我啰嗦,因为我都不知道向谁讲好!原本这些都应该由后辈去传颂的。一盏灯笼,能决定一个族群的生死存亡,你信么?”

        “你说。”吴望认真地记下每句话。

        以前潮汕地区农村,大多聚族而居,或一村一姓(父氏),或一村数姓。为张扬族风,每个家庭门口都挂有写着自家姓氏或姓氏源头标志的灯笼,如黄姓者,灯笼上写着“黄府”或“江夏世家”的字样;李姓者,写着“李府”或“陇西旧家”的字样;陈姓者,写着“陈府”或“颍川世家”字样。

        一八五四年,许阿梅施孤募义军,借舞练兵,打出“明义振兴”的大旗,公开反清复明,率领义军浴血奋战,三围普宁城,三夺牛帽山,死战铁峰,后壮烈自刎。起义失败后,朝廷下令官兵抄斩参与叛乱的人员,手段极其残忍,众人死的死,逃的逃。其中,义军一杨姓部将为保留火种,拼死突围,多方躲避后藏匿于单竹坑一李姓人家里。不曾想,清廷放出极多的耳目寻找叛乱分子的踪迹,又恰逢李姓在本村是小姓,他暗记其门口灯笼“陇西旧家”字样就偷偷回去禀报,并于第二天带了一支清军准备进行围剿。可意外的是,当他再一次回到村里时,村里每家每户门口的灯笼上竟然都是写着“陇西旧家”字样,整个村子一夜之间全姓了李。清兵想要抓捕村民来问话,可发现都是人去楼空。那个时候恰逢山里起雾,村里灰蒙蒙一片,正当清军一筹莫展之际,一荷锄的农夫身影刚好从山上下来便立马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然而,无论他们怎样追逐和喊话,荷锄的农夫身影总在前头悠闲的走着,丝毫没有理会身后的动静。由于事出诡异,清军不敢冒进,当即便退了兵。此后又派了几次探子,可结果总是如出一辙。时间一长,加之时局动荡,就再也无人理会了。

        吴望听得滋滋有味,他没想到小小的灯笼竟然还有过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