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手机降低拍摄门槛后,电影变成了什么? (1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手机降低拍摄门槛后,电影变成了什么? (1 / 7)
        “一部偏头部的中上成本的电影,摄影组、灯光组、移动组、机械组加在一起起码要100多个人,这是在拍电影。

        作为演员,我有时候要演一个感情戏,但旁边站了那么多人、灯光,灯光下面还有人托着板。没有办法,我非常希望剧组里人可以再少点,摄影机可以再小点。

        然而摄影师告诉我,现在电影摄影机已经不能再小了,因为它镜头(的体积)就要这么大。

        那在一个全民影像化的时代,电影和手机正在非常自觉地靠拢,我对此好奇,他们会发生什么?它能不能成为一条新赛道,让整个影像产生一种新的形态?

        我想有可能电影梦就从这里开启,在这当中,一定会产生未来华语电影超过50亿、100亿的电影导演。”

        徐峥老师又狂言了?

        就在刚刚结束的第33届金鸡奖上,华为与组委会合办了一场手机电影大赛,即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身为主席,徐峥说了上面这段感想。

        受疫情之年加持,“手机拍电影,那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走到面前。

        今年4月22日,贾樟柯公布了他隔离在家期间用手机拍摄的短片《来访》,豆瓣评分仅5.4,刷新了他六年来作品最低评分,也是整个生涯评分的倒数第二,倒数第一是他在2014年的商业短片《老潘的昼与夜》(豆瓣4.0)。

        短评观点集中在两方面:1.赵涛不演就是不行;2.还是比抖音、快手拍得强,毕竟是贾樟柯。

        名导都有争议,手机拍电影的想法,更需要有人去讨论——绝不是坐那说风凉话,而是实操→总结→再实操。

        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听名字能猜到,这是一场破门槛的电影作品评选。

        竞赛要求,5到30分钟的短片,画幅横竖不限,不能偏移的核心:用手机拍。

        半年多的时间,从众多参赛作品里选出了22部入围作。11月27号当天下午,包括《邻居》《剃头匠》《此处无声》等8部短片最终获得表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