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 (1 / 3)
第十章
内蒙古的冬天来得特别早,中秋节过后不久,早上洗完脸,一盆水泼在地上,过一会儿便会结一层薄薄的冰。水一结冰,路就不能修了,水分蒸发不掉,冻在混凝土里面,第二年冰消雪化,混凝土就跟豆腐一样。修路队老板对李宝宝说,如果找不到工作,可以帮他看机器,管吃住,一个月给三百块零花钱。其实那些机器用不着专人看管,找个仓库放进去就可以,李宝宝谢绝了老板的好意,重新去找工作。
冬天的工作不好找,许多建筑工地都停工了,一些没停工的也不缺人手,找来找去尽是些餐厅饭馆什么的。
这天两个人到了东河区西北门镇,这里地势较高,可以看到远处青色的阴山山脉。俩人走进一家大同刀削面馆,要了两碗刀削面,王儒很是熟练,嘱咐老板:“小碗面大碗汤。”顾名思义,面是小碗的量,汤是大碗的量,收的是小碗的钱,这样下来花小碗的钱但能多喝几口汤,很是划算。
包头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当年走西口过来的山西人,山西人到了包头,带来了很多东西,其中有一样便是大同刀削面。有些面食名字虽一样,味道却天差地别,但包头的每一家大同刀削面味道都很相近,同样的浇头和卤蛋,配以同样的砖茶。
吃完面喝砖茶,王儒说:“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活干,不如你去当厨子,刚才我看见一家饭馆招炒菜的厨师。”李宝宝问:“在哪里?”王儒说:“西边不是有座小桥吗,桥对面一排全是饭馆。”李宝宝说:“那你呢?”王儒说:“我慢慢找,不行就去工厂。”李宝宝将杯子里的砖茶一饮而尽:“走,去谈谈,没想到会有重操旧业的一天。”
2008年的初冬,李宝宝又开始了当厨师的生涯,几天后王儒找了个采石场的工作,坐车去了石拐区。
饭馆坐落在一座小桥的对面,小桥是座旱桥,桥底下没有水。饭馆名叫“桥头饭店”,之所以叫这么个名字,并非跟那座小桥有关,而是这个地方本来就是“桥头”。在饭馆和小桥的中间,是一块很大的三角形空地,空地上全是各式各样拉货的车,在车与车的空隙处,站满了等着打零工的人,在包头甚至整个内蒙,到处都有这样的地方,人们习惯把这种地方叫做“桥头”,把等着打零工的人叫做“站桥头的”。“站桥头的”这四个字很不好听,差不多跟站街的小姐拉到了一个水平线上。
一个男人,若说自己是个站桥头的,百分之百搞不到对象。其实站桥头和打工没什么区别,但打工的能娶到老婆,站桥头的则想都别想,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站桥头的不仅是穷人,而且是懒人,穷还能忍受,又穷又懒就万万不行。建筑队的老板如果去桥头上招工人,保证一个都招不到,这些人宁可闲着晒太阳也不愿去工地,他们喜欢挣快钱和现钱,装货卸货、搬家、砸墙、通厕、挖水管等等。西北门镇大大小小的物流公司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比如卸一千箱火腿肠,一箱三毛,三个人俩小时卸完,每人可分一百块,他们喜欢挣这样的钱。这帮人又奸又滑,去给别人搬家,提前商量好了价钱,但往往搬到一半就找各种理由要求涨价,雇主嫌麻烦,只得随了他们,久而久之,站桥头的名声也不好。不过这帮人才不在乎名声,老婆都没有,要名声干嘛用?
桥头跟前有七八个小饭馆,主要的顾客便是这帮站桥头的。这伙人挣钱不容易,花钱却很大方,每次一进来酒啊肉啊要一堆。光棍就是这样,没老婆管,没孩子养,喝上一顿算一顿,过上一天算一天,指不定哪天咔一下就死了。这周围的年轻人如果打了光棍,好像只剩下站桥头这一条路了,因为在这里才能找到归属感。桥头号称“光棍的海洋,懒汉的天堂”,这话是李宝宝说的,不久之后,这十个字便在桥头上传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饭馆的老板名字叫周平,三十出头,包头人,李宝宝叫他平哥。周平以前是一座小炼铁厂的老板,炼铁厂倒闭后,就开了这家小饭馆,周平总忘不掉自己曾是炼铁厂老板的历史,高兴时便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高兴时则说“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周平老婆是江苏人,二十多岁,长得挺漂亮,是周平从别的男人身边抢过来的。这女人运气不好,十八九岁时因为爱情被一个男人骗到了达茂旗,生了一个孩子后觉得男人待她不好,就跟着周平到了包头。达茂旗那男人不知怎么打听到了周平的电话,天天打电话过来骂,声称要弄死周平,周平自然不怵,俩人隔着电话能对骂一个多小时,互相问候对方的老妈和祖宗无数遍,有时骂累了,周平将手机递给李宝宝:“小李,你帮哥骂一会儿。”周平平时像模像样,一喝醉就骂老婆是贱人,那女人也不含糊,跟周平对骂,周平上去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周平之所以骂老婆是贱人,是因为这女人穿衣风格大胆暴露,大冬天穿个抹胸,松松垮垮的,给客人上菜时俩**快挨到桌面上,桥头上的老光棍们来饭馆吃饭,一大半是冲着周平老婆的**来的。夫妻俩为此经常大打出手,这女人吃了那么多苦,变得更加刻薄和轻佻,有一次趁周平不在,将手勾在李宝宝的脖子上,说:“小李,姐看你人挺好的,姐跟着你好不好?”
在饭馆当厨师不久,李宝宝就认识了站桥头的二哥和小喜。古人说白首如新倾盖如故,人和人之间的缘分很奇怪,有些人怎么看怎么顺眼,不对眼的人下辈子都不对眼,王儒呆头呆脑,脾气也说不上多好,李宝宝反正看他很顺眼。二哥第一次来饭馆吃饭,李宝宝便觉得此人很投眼缘,聊过几次之后,二人便开始称兄道弟了。
二哥姓武,家里行二,大名永利。李宝宝开玩笑:“那你岂不是武松,你哥是武大郎?”二哥说小时候的确有人喊他武二,喊他哥武大郎,他觉得武这个姓不好,曾想过改姓,可他爸不同意,派出所也不答应。二哥虽起名叫永利,半辈子就没**,从十九岁到四十一岁,二哥整整站了二十二年的桥头,可以看到的以后,还将继续站下去,活到老,站到老,从年轻到年老,把一辈子都交给了桥头。
认识了二哥,自然就认识了小喜,二哥和小喜形影不离。小喜是山西人,母亲过世的早,十几岁时父亲带着小喜到了包头,虽然来包头已有很多年,但日子一直过得不好,父子俩到现在还租房住。小喜的父亲在一家肉联厂看大门、扫院子,小喜打了光棍,就跟着二哥站起了桥头。小喜小二哥四岁,站桥头也有数十年时间了。
在桥头上,小喜是个异类,他信佛,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荤,每次来饭馆。二哥一口酒一口肉,小喜只吃素面或西红柿炒鸡蛋。二哥说小喜以前也吃肉喝酒,皈依佛门是近几**情,算是半路出家,假和尚。和小喜熟了之后,李宝宝就叫他和尚,有时高兴,喊一声喜哥,有时生气,骂一声秃驴。小喜每天来桥头,只干三件事:干活、下棋、打坐。有活干就干活,有棋下便下棋,既没活干也没人陪他下棋时,就找个晒到太阳的地方,盘膝而坐,双手合十,闭目养神,李宝宝搞不清他究竟是念经还是睡觉。事实上小喜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打坐,雇主来桥头上招人,腿快的呼啦一下围上去,等小喜从神游中惊醒,拍拍屁股站起来,别人都坐车走了,小喜只好又拍拍屁股坐下去,继续打坐。
李宝宝给王儒打电话,王儒的手机一直不在服务区,李宝宝有些奇怪,这是去了荒山野岭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