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六章 赴沪参会 (1 / 5)
进入1974年,全国各地大三线和小三线的工厂陆续投产,中国头重脚轻偏沿海地区的工业布局终于开始改变,广袤内陆省份内工业之光的星火在点点燃烧。
如此背景下,国防科委和第四机械工业部(四机部)联合起来,在沪江市搞了一次以三线企业内部交流为主的电子元器件订货展销会,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军工企业和科研单位齐聚参加。
一是让全国同行有交流的机会;二是为企业搭建订货的平台。
“真的让我也跟着去参加?”
周建国听到通知自己参会的消息,一时半会不敢相信。
因为首先他只是技术科的副科长,头上还有老资格的科长坐镇;其次外出开会对处于封闭山区的八零一一厂来说,属于一种变相福利,开会之余还能公款外出见识一番。普通情况下,都优先考虑厂里资历深的老同志。
“郑厂长在会上说了,咱们厂你算最懂技术的几个专家之一,这次电子元器件订货展销会厂里要想有所作为,非你出马不可。
而且在沪江市开会,厂里职工太过熟悉,大家外出热情并不高,就没有人跟你抢咯。”
厂办秘书唐东彬奉命前来通知周建国,他知晓对方跟厂长关系好,就在话语之中透露出不少信息。
若是到首都开会的话,周建国不一定能选上,毕竟广大职工天生就对首都有与众不同的向往之情。每次有首都二字出现的会议,大家都争先恐后报名参加。
而过年时才从沪江返回,加上参加水库建设伤筋动骨大伤元气,大家对这次会议没有太多心思。
中国电子工业的布局,现在分为三大块,两旧带一新。
一是传统的环首都地区,当年苏联援建的第一家电子厂就是“156项目”之中的首都电子厂。围绕着首都电子厂为中心,周边地区电子工厂纷纷落地开花。
第二就是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这里以沪江市为工业龙头,拥有大批下游企业配套,从首都电子厂移植过来的电子工业很快枝繁叶茂,产研一体化处于后来居上的位置。
第三是得益于三线建设而搬迁到西部地区的电子企业单位,它们依靠国家力量配套军工生产,开始形成了新的一股电子力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