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二节
官渡之战曹操名义上是奉皇帝的命令出征,所以战后他对皇帝、对朝廷都要有个交代。《献帝起居注》记载了官渡之战后曹操给献帝上的表,其中提到了此役的战果:“斩绍大将淳于琼等八人首”、“凡斩首七万余级,辎重财物巨亿”。由此可见,战果颇为辉煌。请注意曹操自己认可的杀敌数字是“七万”,而不是史书记载的“八万”,而且曹操明智地回避了一个问题:这七万人究竟是战场上的战士还是受日内瓦公约保护的战俘?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经典战例,也是一次关系重大的战役,说它决定了历史的走向也毫不过分。此役的获胜,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逐鹿中原奠定了基础,作为战败一方的袁氏集团则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官渡之战曹操胜得很险也很侥幸。说胜得险,是袁绍在整个战役中90%的时间占据优势,关键时刻的一点疏忽导致大败。袁绍败了,曹操也撑到了极限,用他自己在上表里的话说“及绍破败,臣粮亦尽”,袁绍败了曹操的军粮也耗尽了。如果袁绍能再多撑一两天,谁胜谁败,还真未可知。
说胜得侥幸,是指曹操的胜利是在袁绍犯了一系列错误、拒绝了一大堆正确意见的前提下获得的。如果田丰、沮授、许攸等人的建议能被采纳,哪怕只有一次,那此战的结果就可能大不相同了,历史要改写了。
袁绍的失败看似偶然,实际也有一定的必然。陈寿总结袁绍的性格特点是:“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评价袁绍是“短于从善”,正是这样的个性决定了他不会采纳正确的建议,从而导致最后的兵败。当然了,天助自助者,无论老天怎样帮忙,如果曹操不肯拼命抵抗、冒险反击,那他还是不可能赢得官渡之战的。
袁绍战败,只带了很少的亲信逃走。能被他挑选一起逃命的一定是亲信里的亲信,像沮授这样已经失宠的谋臣是不会有这个机会的,所以和大部队一起被扔在了河南岸。袁军全线溃败,沮授侥幸不死,却也被抓了俘虏。他被抓时大声叫喊:“沮授不降也!”“沮授”这个名字确实响亮,不但袁军,就连曹军也有耳闻,于是沮授立刻被层层上报,最后报告到曹操那里。
曹操闻报,立刻“请”沮授相见。曹操与沮授是旧相识,而且一直很欣赏他的才华,另外沮授还是河北士族的代表,确切点说,是不得志的士族代表,在河北“士”和高级官员中颇具影响力,因此曹操立刻就有了招纳之心。两人见面唠了几句,曹操就直奔主题,他说:“本初无谋,不相用计。今丧乱过纪,国家未定,方当与君图之。”你在袁绍那里不受重用,不如到我这里打工吧!
曹操的邀请情真意切,可沮授不为所动。他回答说:“叔父、母、弟悬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其实沮授说的也是实情,他的家属都在袁绍的手里,确实比较难办。古时讲究连坐,一人犯罪能坐上一大群亲戚、朋友,如果沮授投降曹操,那他的家属就成了叛徒的家属,一定会受到惩罚;但是如果沮授被杀了,那他的家属就成了烈属,应该会受到优待,所以沮授才会说“速死为福”。看来沮授是准备牺牲自己为家人谋一条活路了。
沮授这样说了,曹操也不好硬劝,他总不能说“你就投降吧,别管那些亲属了”。曹操叹息道:“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也!”这句话可能有做秀的成分,但确实很能打动人。沮授在袁绍那里言不听、计不从,不受重用,现在听曹操这一叹,不知道作何感想,如果意志力稍弱只怕当时就归顺了,还好沮授忍住了,没吭声。
曹操可没打算就这样放弃,他命人把沮授押下去,“厚待之”。曹操的本意是想慢慢地做工作,总有一天会做通。沮授可不给他时间慢慢来,他利用看守放松的机会“谋归袁氏”。沮授“谋归袁氏”的细节史书中没有记载,反倒是《三国演义》说他偷了一匹马想要逃回河北。其实他怎样逃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曹操得知沮授企图逃走后勃然大怒,下令处决了他。
这就是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曹操一直很爱才,但爱才也有个限度,或者说底线,那就是这个人才决不能伤害到自己。这件事就是个例子,如果沮授不逃走,曹操可能就这么一直关着他,不会杀害他,因为作为阶下囚的沮授伤害不到任何人;可一旦沮授想要逃回袁绍的阵营,曹操立刻就变脸了,毫不犹豫地处决了他,这是因为如果沮授受到重用,那袁绍就如虎添翼,严重威胁到曹操的安全,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
还有一件事也说明了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那就是杨修之死。建安二十四年秋曹操下令以先后多次“泄露言教”,“结交诸侯”等罪名处死杨修,几个月后的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看来曹操是抓紧时间在自己死前解决了杨修。曹操处决杨修的罪名明显带有找茬的色彩,既然“先后”,而且“多次”泄露机密,那为什么不早对他进行惩戒?事实上,以曹操当时的身体状态,他也很清楚自己时日无多,杨修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他不放心的是杨修会搅乱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
因为杨修与曹植交好,并且还卷入了夺嫡的政治斗争中。其实这也是帝王家常事,也没什么大不了,最让曹操不放心的是,在曹操确定了曹丕的继承人地位后,杨修仍然围在曹植身边转。曹操担心曹植受不了杨修等人的蛊惑而做出什么蠢事,于是为了曹家江山的稳固、长久,曹操找借口杀掉了杨修。(详见本书《曹操》一章)
其实这不只是曹操一个人对待人才的态度,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待人才的态度。能为我所用的就是好同志,就是人才,不能为我所用就是敌人,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是这个道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