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九节
曹操听了这个建议后大喜,立刻采纳。他随即作了一番布置,留曹洪守大营,自己亲率五千人连夜杀奔乌巢。曹操为什么要亲自带领人马偷袭乌巢呢?这一方面是此战关系重大,是曹军击败袁绍的唯一机会,曹操不敢掉以轻心;另一方面,袁绍安排在乌巢的守军众多,有五万人之众,而曹操能带出来偷袭乌巢的只有五千士卒,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换作别人带队曹操还不放心,所以他只能亲自出马。
罗本的《三国演义》写到此处还有一段精彩描写。曹操在安排人马夜袭乌巢时,他手下有勇有谋的大将张辽给他提了个醒:乌巢是袁军囤粮重地,岂能无备?而且张辽怀疑许攸可能是诈降,没准是给曹操下了个套,等着曹操自投罗网。难怪张辽会这样想,许攸可是袁绍手下的重臣,身为“谋主”哪能轻易叛逃?而且他叛逃的时机也太微妙了,正是双方相持不下的紧要关头。当时张辽对许攸叛逃的背景还不了解,所以才会提醒曹操小心有诈。曹操则说,我军粮不继,难以久持,如果不用奇谋,只怕要坐以待毙。他接着还说:“且吾亦欲劫寨久矣。今劫粮之举,计在必行,君请勿疑。”
罗贯中真是高人,不得不服。在这里张辽给曹操提醒反映了他的智勇双全,而曹操的回答更是突出了曹操的雄才大略。他先解释了为什么要劫粮,也就是劫粮的重要意义。然后又说,我早就想劫粮了,许攸的献计只是促成因素,不是决定因素,这也是我的想法,“计在必行,君请勿疑”。这样的回答既说明了此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打消了大家心中的疑虑。如果说“问粮”一段突出的是曹操的“奸”,那么这段描写则突出反映了曹操的“雄”。名家手笔,果然不同凡响。
与小说《三国演义》相比,几年前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就相形见绌了。在“乌巢烧粮”这一段中,该剧是这样设计的:当有人提醒曹操许攸可能是诈降,并让他多加小心时,曹操作恍然大悟状,然后吩咐人把许攸留在大营中,名为款待,实则派人严加监视,一旦发现有诈,立刻杀之。大概编剧的意思是想通过这个细节突出曹操的奸诈,但是改编得很不成功。原著中的描写突出的是“奸雄”曹操的“雄”,而改编后突出的是一个“奸”,但这个“奸”还不是“奸雄”的“奸”,而是“奸商”的“奸”,太俗,太低级,哪像个三军统帅,分明是个街头摆摊的市井小贩!拿着这段改编的剧本和原著一比,高下立见。可见大师就是大师,不是谁都能当的。
其实对于许攸的投降,不止张辽一个人有疑问,像贾诩、荀攸这样的大谋士也心存疑虑,纷纷劝曹操要谨慎行事。还好曹操同志比较有主心骨,没有因此而动摇。事实上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这根救命稻草出现得太及时了,让曹操看到了希望,这是他击败袁绍的唯一机会,无论如何都要试一试,如果真的是一个圈套那也只能认命了。
曹操不是那种顾头不顾尾的人,他带队偷袭袁绍也没有忽略自己大营的安全。曹操临行前命曹洪镇守大营,全权负责,一切安排妥当后他才出发。突击队员们人衔枚、马勒口,而且还换上了袁军的服装,这让他们顺利地通过了袁军的防线,遇到有人查问曹军就自称是增援乌巢的部队。结果暴走突击队一路平安,顺利到达乌巢。
按说袁绍军中突然少了个参谋总长必然会引起大家的警觉,即使没有证据表明许攸已经叛逃,那也应该采取一些最起码的应变措施,比如加强戒备,或者改变**、重新布防,可是袁绍并没有任何举动。这可能是曹操行动神速,袁绍还没来得及采取行动;更可能是袁绍根本就不知道许攸同志已经反水了。事实上史料中没有任何关于许攸叛逃后袁绍反应的记载,这说明袁绍很可能压根就不知道他的“谋主”已经变成了敌人。
曹操的突击队员们除了武器外,每人还随身携带了一束干柴,到了乌巢后,立刻围屯、放火。袁绍在乌巢驻军五万,守将是淳于琼。淳于琼虽然不像“河北四庭柱”那样有名,但也不是《三国演义》里说得那样不堪一击,否则袁绍不会交给他这样的重任。虽然变故突生,淳于琼还是立刻组织队伍,展开反击。
曹军虽然只有五千人,可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勇士,而且又是曹操同志亲自带队。曹操现在眼都红了,他知道这一仗关系到他的生死存亡,只能胜不能败,所以他督促士卒拼命向前。袁军虽然有五万人,可还是很快就败退下来了。这是因为他们突遭偷袭,被打个措手不及,而且不如曹军那样敢于拼命。曹军人少,如果不能一击得手,等敌人大队人马回过味来,那就只有死路一条,因此他们是真正拼了命,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道理。袁军就不一样了,就算败了,只要能保住命就可以退回官渡大营,和大部队在一起就安全了,所以袁军不愿意拼命。
更何况曹操目的明确,只要能把敌人的粮食烧光就算完成任务,别的都好说。当有人报告说,敌人杀来了,“请分兵拒之”时,曹操大怒,说道:“贼在背后,乃白!”等敌人到了身后再报告!就是说让大家专心放火,不要管身后的敌人。
就这样,在曹操的亲自指挥下,突击队“士卒皆殊死战”,终于大破淳于琼,一把火烧掉了乌巢的存粮,斩杀多员敌将,“杀士卒千馀人”,就连乌巢主将淳于琼也被活捉了。《曹瞒传》记载,野蛮的曹军割了淳于琼的鼻子,以示威于袁绍。本来曹操没打算杀掉淳于琼,他问道:“何为如是?”淳于琼回答道:“胜负自天,何用为问乎!”这是个模棱两可的回答,既可以理解为不卑不亢、不愿臣服,也可以理解成略微流露出一丝服软的意思。曹操见他这样说,也就有了收留之心,可是他身边的许攸不同意(看来许攸并不是像连续剧里说的那样被留在大营中,而是亲身参加了这次战斗),后来在许攸的要求下,曹操下令处死了淳于琼。
这还不算完,曹军还把阵亡的袁军士卒千余人的鼻子都割下来,又把袁军牛马的“唇舌”也都割了,“以示绍军”。此举既是泄愤,也是示威。曹军打仗一向很注重心理战,攻下一座城后一般都会屠城,其目的就在于警告、威慑其他守敌,使之放弃抵抗。这回乌巢辱尸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为了给其他袁军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果然消息传出,袁军“将士皆怛惧”。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