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节
袁术一生富贵,临终前却落魄不堪,想喝点“蜜水”都没有,这大概是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所以才会发出类似“天问”的一声叹息。其实袁术的实力并不很弱,他如此快的灭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对辖区百姓竭泽而渔的掠夺式统治,失了“人和”,没能做到“应人”;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不顾世人的反对,悍然称帝,逆了“天时”,没做到“顺天”。要知道,当时虽然汉室衰微,但历经四百多年的统治,汉政权的正统地位依旧深入人心,仍然无法动摇,曹操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打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王牌。可袁术却看不到这一点,一意孤行,悍然称帝,结果却加速了他的败亡。

应该说袁术之败,是不能“顺天应人”,失了“天时”、“人和”的结果。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价袁术时认为,袁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骄奢过度,“奢淫放肆,荣不终己,自取之也”。对于陈寿的评价裴松之不以为然,他在注解《三国志》时认为,袁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这里,而在于他“妄自尊立”,也就是不应该称帝。即使袁术能做到“恭俭节用”,也难逃灭亡的命运。同时裴松之还认为,陈寿只指出袁术的“奢淫”并不准确,“未足见其大恶”。

史书上没有记载袁术的生卒年份,但根据相关记载推测他死的时候年纪并不大,可能在四十岁左右。袁术死后,家眷投靠了他的旧部庐江太守刘勋。后来刘勋又被孙策打败(详见本书《孙权》一章),刘勋兵败只带了几百人逃走,投奔曹操去了,袁术的家眷又落入了孙策手里。孙策曾在袁术手下打过工,总的来说袁术对他还算不错,也很赏识。孙策又是个讲义气的人,不忘旧情,对袁术家小也安置得很好。袁术的儿子,也就是差点娶了吕布女儿的那个袁燿(《后汉书》作“袁曜”),被拜为郎中,后来袁燿的女儿又嫁给了孙权的儿子孙奋。

被安置的最好的要数袁术的女儿了。孙策把她嫁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这就是后来孙权的袁夫人。袁夫人知书达理,“有节行”,可惜没有生过儿子。孙权称帝后先后立了几个皇后,还曾经打算立袁夫人为后,但她以自己没有儿子为由“固辞不受”。看来袁夫人果然是知书达理,不贪恋权势,这一点与其父真是天壤之别。

这段时间袁绍也忙得很,他与公孙瓒打得不可开交。袁术写信把帝号“让”给他的时候,袁绍与公孙瓒的决战也进入最紧要的关头,根本抽不开身,所以他才只派袁谭去迎接袁术,他自己是须臾不敢离开指挥部。

公孙瓒一直是袁绍的心腹大患,两个人打打和和也好几年了。公孙瓒这时已经击败了前幽州牧刘虞,并被升职为前将军、封为易候,后来他又以刘虞与袁绍等人联合谋反为名处决了刘虞。虽然此时公孙瓒的实力有所增强,但与袁绍比起来还差得远,所以他采取了守势。公孙瓒在自己的封地——易修建了一座城,就是《三国演义》里的易京。“京”的本意是指高丘、高地,公孙瓒在城里建了很多高楼,其实也就是防守工事。兵法上说“百楼不攻”,意思就是很多高楼连成一片易于防守,所以公孙瓒才会这样做。他和众将就居住在这些楼里,每座楼高五、六丈,四周都是壕沟,他自己则住在最高的一座楼里,众将分散在其他的高楼里,拱卫着他。

他说本以为天下事可以“指麾而定”,现在看没这么简单,不如“休兵力耕”。我这里存了三百万斛粮食,凭这些足以坚守到天下有变了。各位读者要注意,这样的话不能随便说。当初董卓修建眉郿坞,存粮无数,他也说了类似的话,说什么“事成,雄踞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结果没多久就被杀了。现在公孙瓒也说了这样的话,很快他也兵败身亡。看来这样的话不能乱说,谁说谁就要失败。

没多久袁绍大兵杀来,他联合刘虞的儿子刘和及其旧部,猛攻公孙瓒。公孙瓒一面抵抗,一面求救于黑山黄巾军张燕等人,张燕倒是很够朋友,立刻领大军十万分三路前来救援。这时候是袁绍最危急的时刻,如果不能在张燕到来前解决公孙瓒,他就要陷入被动了,甚至可能被彻底击溃,所以他下令猛攻,不计代价,一定要尽快拿下易京。

公孙瓒终于没能坚守到援军到来,他中了袁绍的计,倾巢而出,结果被一举击溃。建安四年三月袁绍军对公孙瓒本人据守的最后一座高楼发起总攻,绝望中的公孙瓒“缢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袁绍军“趣登台斩之”。关于这一战会在细数公孙瓒的时候详细介绍。

至此袁绍彻底打败了公孙瓒,占领了幽州。此战令他声名大震,也因此实力大增。这确实是一次值得骄傲的胜利,得意之下的袁绍不禁有些翘尾巴,从此对汉朝廷更不放在眼里。本来袁绍就反对立汉献帝,而且立汉献帝的又是他的大仇人董卓,所以虽然袁绍与献帝刘协没打过交道,但他对刘协及其代表的朝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抵触情绪。现在曹操又把汉献帝牢牢地抓在手里,以他的名义发号施令,这也让袁绍非常不爽,就算他想靠近朝廷,与皇帝改善关系,曹操也不会给他这个机会。此时袁绍新胜,有了这样大的地盘,这样强的实力,他不禁有了更宏伟的打算。

袁绍也是个胸怀大志的英雄人物,成为雄据一方的霸主绝不是他梦想的终点。不久前袁术来信,要把帝号让给他,并指出汉实衰微,已经不可能复兴了,这让袁绍很动心,“阴然之”。从此他对汉****的不敬不再遮遮掩掩,只隐藏在心里了,而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大概也是一种试探吧,既试探朝廷的反应,也试探手下文武和世人的反应。于是袁绍对朝廷日渐怠慢,正常的进贡越来越少了,事先请示、事后汇报这些本来就是表面文章的程序也能省就省了。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