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节
袁绍与曹操交好,但时间一长曹操就发现他不是个做大事的人。袁绍到了一定年纪就出来做官,没多久她的母亲去世了,袁绍把她送回汝南安葬。袁家本就是个显赫的家族,而且这些年来袁绍又有意识的结交一些人物,所以这次出现**葬礼的人非常多,达到了三万人。可谓华盖云集、人潮涌动,袁术虽与袁绍不睦,但这种事他也要出席。作为袁绍的好朋友,曹操当然也到场了。可就是在这种场合,曹操私下里对另外一个好朋友王俊说:“天下将乱,为乱魁者必此二人也。欲济天下,为百姓请命,不先诛此二子,乱今作矣!”这里的将“为乱魁”的“二人”是指袁绍、袁术兄弟俩。看看,这就是曹操对二袁的评价,事实证明这是一个相当正确的预言。

按照当时的礼制,袁绍在安葬完母亲后辞官回家,为母亲守孝三年。三年之后,他又想起了早逝的父亲,于是又为父亲守孝三年。这样一共是六年,也就是说袁绍有六年呆在家里,没出来做官。但不要以为这六年里他什么也没做,无所事事,事实上袁绍继续结交名士,“爱士养名”。在提倡“百善孝为先”的古代,袁绍为父母守孝六年的举动让他大受好评,名声大振,宾客“莫不争赴其庭”,没多久他的手下就聚拢了一批人才。但是不要以为袁绍什么样的人都接纳,“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没有点名气的人根本见不到他。这就是袁绍的份!当然也是世家公子与草根阶级的区别,刘备能“枉自屈尊”,三顾茅庐去请还是毛头小子的诸葛亮,这样的事估计袁绍干不出来,这也使他错过了一些腹有良谋而身无虚名的人才。

袁绍虽然赋闲在家,但门口车水马龙,宾客不断。他极力招揽人才的举动引起了别人的注意,同时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当时把持朝政的“十常侍”之一的赵忠就曾公开说:“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袁绍这小子想干什么呀?这话就传到了袁绍的叔叔、已经官至太傅的袁隗耳朵里。被赵忠这样的人惦记着可不是什么好事,袁隗就出面让袁绍收敛些,可是袁绍不听。

这是《后汉书》的记载,按照《英雄记》的说法事情可不是这样。袁绍只顾着结纳人才,对朝廷让他出来做官的“辟命”都置之不理,因此赵忠才说了上面那番话,于是袁隗就出面劝说袁绍。《英雄记》里的袁绍倒是很听话,立刻就响应朝廷的辟命出来做官了。有的人一辈子削减了脑袋想谋个一官半职,还往往不能如愿,可袁绍却是朝廷软硬兼施地“求”他来当官,真是不公平!不过袁绍先是为父母守孝,后来又不理朝廷的命令,就是不肯出来做官,这可能源于他对十常侍把持下的朝廷昏庸****的不满。

不过袁绍后来还是出山了。在大将军何进的手下为官,先后任侍御史、虎贲中郎将,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被授予中军校尉、屯骑校尉,与他同一批被授予校尉的还有: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蹇硕、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为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夔。这就是著名的西园八校尉。西园八校尉的排名顺序如上所述,袁绍排名第二,位在蹇硕之下,曹操排在第四位。

需要指出的是,《后汉书袁绍传》说袁绍被封为佐军校尉,这应该是一出笔误,在《后汉书》其他章节里都说袁绍是中军校尉。另外“右校尉淳于夔”有的版本作“淳于琼”,也就是官渡之战时袁绍安排在乌巢的守将,不知道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回头再说说袁术。他飞鹰走狗地玩了一阵,也不知道是年纪大了,明白事理了,还是有高人指点他了,总之突然转性了,不再傻玩,转而开始折节向学了。豪门贵族子弟在这一点上特别占便宜:如果他们犯了什么错,就会有人主动为之辩解,最不济也是将劣迹隐瞒下来,不四处散播;若是他们做了什么好事,立刻就有人替他们大肆宣扬,能把一说成十。当然在为袁氏帮闲的人里固然有一部分人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但也有不少人是出于感激、报恩的目的这样做的,毕竟袁氏家族德高望重,也帮助过不少人。

隐恶扬善的美德被这些帮闲的人发扬光大,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袁术折节向学的美名立刻就传开了。没多久他就被举为孝廉,随后就出来做官了。“举孝廉”是汉朝时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简单地说就是推荐德才兼备的人出来当官。但既然是“推荐”,那占便宜的一定是豪门大族、有钱有势的那些人的子弟,穷人家的孩子基本上没这种机会。除了袁术外,曹操也是走的这条路,“织席贩履”的刘备虽然“仁德布于海内”却是与“孝廉”无缘。

袁术的仕途可比袁绍平坦得多,他一路高升,很快就官至河南尹、虎贲中郎将。

没多久汉灵帝驾崩,年幼的皇子刘辩继位。刘辩年纪太小不能处理政务,所以朝权就落在了以大将军何进为代表的外戚集团手中。这样一来,灵帝时期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团自然不甘心,于是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到了一触即发的状态。按说何进手握重兵,要想铲除十常侍并不是难事。可偏偏他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他这样做,何进不敢违拗她的意思,所以迟迟不敢发动。

袁绍也力谏何进及早除掉宦官集团,后来又献上一条“妙计”:“多召四方猛将”和各地豪杰带兵到京城,然后以铲除十常侍为名在京城附近制造混乱。袁绍的意思是想以此吓唬吓唬何太后,让她以为十常侍是祸乱的根源,必须铲除。只要她同意了,剩下的事就好办了。

袁绍的本意是好的,但这个主意实在不太高明。按照他的计划,即使一切顺利,成功铲除宦官集团,也会极大地危害京师附近的稳定,涂炭生灵,甚至造成京师大乱,京师一乱必然会引起天下大乱。可是袁绍根本没考虑这些,这也体现了他性格的一个特点:不知道为普通百姓考虑。在他的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更别说老百姓了,这也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的通病。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