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八节
诸葛亮的灵柩在长史杨仪等人的护送下,历尽险阻回到成都,后主刘禅下诏悼念。在诏书中后主对诸葛亮为兴复汉室所做的一切给与了肯定和赞扬,说他是“继绝兴微,志存靖乱”,“无岁不征,神武赫然”,还对诸葛亮不负刘备遗愿尽心辅佐幼主的行为给与了高度评价,把他比作伊尹、周公,最后皇帝刘禅赠诸葛亮丞相、武乡侯的印绶,谥号为“忠武侯”。请注意,诸葛亮至死也只是一个乡侯。
诸葛亮临终前有遗言,要求在汉中定军山安葬自己,并极力拒绝厚葬,明令“殓以时服,不须器物”。其实诸葛亮一直很节俭,他曾给后主上过一份表,汇报了自己的财产状况,“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同时并表示我的这些家产足够家人自用了,至于我本人,一切开销都有朝廷支付,所以就没另置产业,最后他还说如果我死之日,家中“内有余帛,外有盈财”,都是对不起陛下!陈寿写到这里,特意加进一笔:“及卒,如其所言”。
诸葛亮死后,蜀汉境内各地纷纷打报告,请求为他立庙祭祀,后主刘禅以此事不合礼制为由拒绝了。各地百姓见状,就开始了“私祭”,由此可见诸葛亮还是颇得民心的。据说四川有的人至今头上还缠着白布,其起源就是为了给诸葛亮戴孝,历经千余年还有人不愿拿下来,可见武侯遗爱之厚。“私祭”出现一段时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终于引起了朝臣的注意,于是上言请求在成都为诸葛亮立庙。这个建议再次被后主刘禅拒绝。没多久,以向充为首的朝臣又一次上表请求为诸葛亮立庙,这一次刘禅终于批准了,于景耀六年(公元263年)下诏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四时祭祀。这时距诸葛亮去世已经二十九年了。这年的秋天,魏将钟会伐蜀路过这里,亲到庙中祭祀,并约束士卒不得损坏诸葛亮的坟墓,就连在这附近放牧樵采都不行。看来诸葛亮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他的死亡而减弱,反倒越来越强大,就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对已经去世多年的诸葛亮表现出一丝敬意。
那么刘禅为什么不愿为诸葛亮立庙呢?有人认为这表明了他对诸葛亮专权的不满,还以《魏略》的记载作为论据。《魏略》记载,刘禅把国事都交给诸葛亮,还说政事交给你,祭祀的事交给我。这些人把刘禅这番话理解为欲掌权而不能的皇帝发出的酸溜溜的牢骚。(如果这段记载是真的,那刘禅还颇有超前的政治意识,他应该是最早提出君主立宪制的第一人,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他把政事交给首相,自己作为国家的代表只出席一些象征性的活动,嘿嘿。真奇怪,为什么没有“学者”来炒这件事?多好的素材呀!)《魏略》这段记载是真是假暂且不论,刘禅的这番话决不是酸溜溜的牢骚。因为从刘禅后来的表现看,他并不急于掌权。诸葛亮死后,刘禅并没有把大权收回己有,而是让孔明的继任者蒋琬继续管理国事,自己则在一边逍遥快活,又推行了十多年君主立宪制。直到蒋琬也死了,他才开始亲理朝政。由此可见,刘禅并不急于掌权,甚至可以说是避免掌权,因此即使他对诸葛亮有什么不满,也决不是因为诸葛亮专权引起的。
项飞认为刘禅不给诸葛亮立庙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合“礼秩”。事实上,在古代基本没有国家给臣子立庙祭祀的。即使有,也是在臣子死后,在他所辅佐的皇帝庙里为他立庙,后人在祭祀这个皇帝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起“享祭”,这种做法叫作“配享某帝庙”,比如唐朝的房玄龄,他就被唐高宗赐予“配享太宗庙”的隆恩。能享受这样待遇的大臣真是少之又少,像诸葛亮这样单独立庙的几乎没有,刘禅批准为他立庙也是开了先例。他之所以这样做也有自己的苦衷,一方面是大臣们一再请求,另一方面当时蜀汉衰微,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急需一种精神力量来凝聚人心。而诸葛亮就是很好的楷模,他在朝臣心中颇受尊敬,在百姓眼里更是有着神一样的地位,朝野上下受惠极大,这可是凝聚人心的最佳选择。所以后主刘禅才同意打破惯例,为诸葛亮立庙。
陈寿在《三国志》里对诸葛亮的评价还算客观。他说刘备“举国托孤”,而诸葛亮“心神无二”,这种合作“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陈寿还评价说,诸葛亮的才干“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他治理国家达到了“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并且深受百姓爱戴,“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刑罚虽然严苛,但却没人抱怨,为什么呢?“用心平而劝诫明”,就是执法公正,先把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说明白了,如果有违反的在处罚时也没有怨言,就是不教而诛的反义词。陈寿最后总结说,诸葛亮确实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是治国理政的一把好手,和管仲、萧何有一拼;但是诸葛亮连年动众北伐而没有成功,大概是因为“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应该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还算客观,可自从《三国志》成书以来一直有人说他对蜀汉尤其孔明等人的评价有失公允,而且年代越久这种说法就越盛行。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一方面是时间越长诸葛亮等人被神化的越厉害,与历史本来面目相差越远;另一方面这里确实有一些个人原因。
陈寿本来是蜀汉的官员,师从谯周(就是《三国演义》里劝降好手的那个谯周),蜀汉亡国后归了晋朝。他的父亲曾在诸葛亮手下为将,后来因过错受到惩罚。有人说他的父亲就是陈式,《三国演义》说他因为违反军令被诸葛亮处死,但《晋书》没说陈寿的父亲是谁,也没提他是被处死的。只说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马谡兵败为诸葛亮所斩,他被连坐受髡刑。后来陈寿又在诸葛瞻手下为官,可不知道为什么诸葛瞻非常看不上陈寿,啥好事也不带他,双方关系很僵。虽然写书的陈寿未必就此贬低诸葛父子,但有了这两层关系,读书的人难免不这样想。而且《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与大家心中的诸葛亮差距太大,所以就有人认为陈寿公报私仇,有意贬低诸葛亮。其实这种说法没有证据,相反陈寿对刘备还是很尊敬的,一直称之为“先主”。我们应该相信史官的职业操守,而且如果陈寿把诸葛亮等人写的太完美,恐怕政审都通不过,毕竟诸葛亮后期北伐的主要敌人就是大晋奠基人之一的司马懿。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