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节
接下来就是街亭争夺战。本来在此战主将的人选上诸葛亮有好几个选择,当时的各级将领、参谋普遍都认为主将将在“宿将”魏延、吴壹中产生。可是诸葛亮又一次作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他“违众拔谡”,就是不顾大家的反对,一意孤行地选择马谡为此战的主将。
马谡与诸葛亮的私人关系一直很好。马谡的哥哥马良也与诸葛亮相交甚厚,裴松之甚至说马良与诸葛亮结为异姓兄弟,他一直称呼诸葛亮为兄长。有了这层关系,马谡也颇受诸葛亮的青眼看待,尤其马良死后,诸葛亮对他更是好的没法说。马谡临终前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明公(指诸葛亮)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可见他们之间感情绝非一般。《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确实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样的话,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放在心上,表面没说什么,可在刘备死后没多久,他就把马谡从太守提升为参军。
不过马谡得到重用并不全是凭关系,他自己也的确有才,《三国志》说他“才器过人”,诸葛亮很器重他,也很看好他。《襄阳记》记载,诸葛亮平定南方叛乱时,马谡就曾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方针,可见他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可毕竟刘备临终前有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这样重用马谡难免会引起众人的议论。所以他这次“违众”任用马谡,大概是想给他个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也让那些说闲话的人闭嘴。虽然诸葛亮这次任命可能存有私心,但他作出这个决定的前提是:他认为马谡可以胜任这次任务。
但诸葛亮还是看错了,马谡也太不争气了。他到了街亭之后,作为一个主将能犯的错误他几乎都犯了。首先是“违亮节度”,不听诸葛亮的调遣,也就是不执行出发前诸葛亮定好的作战计划;然后是“举动失宜”,既然不执行事先定好的作战计划,就要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部署,可是他的这个部署看来也是失败的;最后兵败之后企图逃跑,不敢回去见诸葛亮,导致错上加错。
马谡之败首先是违背了战前诸葛亮制定的作战计划,这是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还有他的对手是曹魏名将张郃,也不会给他任何机会。街亭一失,搞得诸葛亮很被动,“进无所据”,只好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此结束。《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的空城计就发生在这个时候,京剧名篇《失空斩》说的就是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这三件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也不能说一点成绩也没有。他在退回汉中时带走了或者说虏走了曹魏边境居民千余家,这是他这次北伐的一点收获。随后诸葛亮开始着手处理善后。
这里说一下马谡之死。民间传说他是被诸葛亮斩首,以正军法,但事实却不是这样。根据《三国志》的零星记载,诸葛亮并没有也可能是没来得及处死马谡。马谡在街亭兵败后,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不敢回去见诸葛亮,他选择了逃亡。他往哪里逃亡?是不是逃往曹魏?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逃往曹魏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如果他有这个打算,直接在兵败时投降就行了,没必要费那么大事。马谡在逃亡过程中遇到了丞相长史向朗,向朗一直与马谡关系很好,所以他并没有抓捕马谡,也没有举报,结果事后因此被诸葛亮免官。马谡没逃出多久还是被抓了,随即被投入大牢,不久在狱中“物故”,时年三十九岁。
既然他是“物故”的,就说明诸葛亮并没有杀他。至于“物故”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病还是因伤,还是其他原因,我们就不得而知了。马谡死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泣”,就连诸葛亮也“为之流涕”,还亲自临祭。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马谡之死历来说法不一,就连《三国志》也自相矛盾。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说诸葛亮“戮谡以谢众”,就是杀了马谡以正军法;可是同一个作者,在同一本书里又有不同的说法,《三国志马良传》里说马谡是“下狱,物故”。这样自相矛盾的说法让人莫衷一是,不知道该采信哪一种。
在诸葛亮主力败退的同时,作为疑兵的赵云、邓芝那一路人马也败了。不过在赵云的努力下,凭着他的勇猛和威名,“不致大败”,军资和人员损失很小。但不管怎么说毕竟是败了,作为主将的赵云就要承担责任,他因此被由镇东将军被降为镇军将军。
两路兵败的主将都已经收到了处分,现在轮到这次北伐的倡导者、组织者和直接指挥者——诸葛亮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街亭、箕谷两处蜀汉的军力都优于曹魏,在人数上占有优势,可即使这样,还是战败了,所以在这一点上诸葛亮难辞其咎。事实上在他出发前就有许多朝廷大员,甚至包括后主刘禅,都不赞成此举,是诸葛亮力排众议或者说一意孤行,促成了这次北伐。现在大败而回,如果不处分诸葛亮确实有些说不过去。项飞以小人之心度之,诸葛亮见处分是难免的,干脆就主动上表请求处理,这样既保住了朝廷尊严,也保住了自己的尊严,还可以堵住别人的嘴,为自己争取个好名声。虽然这样揣度诸葛亮有些冒昧,但这确实是当时情况下最好的选择,而且诸葛亮也确实善于权术,精通政治斗争,这并不是贬义词,这是官场生存的基本准则。项飞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那句话:无亏大节。
诸葛亮于是主动上表请罪。他说自己“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从而导致马谡、赵云两路兵败,责任都在自己,请求自贬三等。没多久皇帝的诏书下来了,贬诸葛亮为右将军,但是继续“行丞相事”,就是说官职降了,但权力没减。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大好形势下以失败告终,这与他指挥上的失误有着直接的关系,诸葛亮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汉晋春秋》记载,当时有人劝诸葛亮增加部队人数被他拒绝。诸葛亮认为要想取胜不在兵多兵少,而“在一人耳”,这个“一人”指的就是部队的统帅,指挥官。所以他下令鼓励大家献言献策,加快国家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同时也鼓励别人指出他工作上的不足和失误,也就是广开言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以后的斗争做准备。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