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七节
正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一件喜事从天而降。吴国援军统帅之一的全怿的母亲是孙权的女儿(又是一门皇亲),也不知怎么回事“获罪于吴”,眼看着要被治罪了,她的几个孙子也就是全怿的侄子们一看不好,就带着老人家跑到了魏国。正在寿春与魏兵作战的全怿一看,这仗没个打了,干脆我也投降吧。于是“帅其众来降”。可《三国志》的记载正好相反,是全怿投降在先,他的几个侄子害怕被株连才叛逃在后。不管怎么说,反正全怿是临阵投降了。尽管他没带走三万吴军,只带走了所部几千人,但此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城中大骇”,“震惧”。全怿的投降虽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他选择这个关键时刻来降让司马昭非常高兴,封他为平东将军,临湘候,他的几个侄子后来也都封为郡守、列侯。
全怿出降后,文钦立刻向诸葛诞建议,当初蒋班说杀出去我们没同意,结果蒋班叛逃了,现在全怿又投降了,现在敌人一定更加认为我们不会突围了。不如趁着他们没有准备,利用这个机会杀出重围。诸葛诞立刻批准。由此可见文钦和诸葛诞都不再指望东吴的援军,改为依靠自己了。
甘露三年正月,诸葛诞、文钦经过一番准备,率众出城,想要“决围而出”。司马昭早有准备,利用事先修筑的工事予以阻击,“发石车”、“火箭”等先进武器也被用到了战斗中。一时间战场上“弩矢及石雨下,死伤者蔽地,血流盈堑”,寿春城中的守军伤亡惨重,被迫又退回城中。
这时城中形式非常严峻。军心浮动、减员严重,最可怕的是粮食严重短缺。按说诸葛诞已经准备了够吃一年的军粮,但由于东吴又派来三万人,而且粮食配给还一度没很好的执行,所以到了这时粮食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这种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城中守军人心浮动,纷纷出逃,前后共有几万人。
此时的诸葛诞和文钦也很着急。针对城中缺粮的现状,文钦出了个很有建设性的主意:他建议“尽出北方人省食”,也就是将城里的北方兵统统遣散出城。诸葛诞和文钦分别是寿春城中两股力量的代表,以诸葛诞为代表的军事集团被称为北方人,现在文钦要遣散北方兵等于是解除诸葛诞的武装力量,那诸葛诞能答应吗?文钦的这个建议虽然是为了解决城中缺粮的问题,但确实很怪异,很突兀,此举不但削弱了城中的战斗力,更主要的是削弱了诸葛诞的力量,要知道这些北方兵是诸葛诞多年培养的资本,是这次反叛的中坚力量,也是他投靠东吴的最大本钱,如果都解散了那他岂不成了光杆司令了?文钦曾在诸葛诞手下任职,两人共事期间关系相当的紧张,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现在虽然由于战事需要两人联手对敌,但彼此间一直心存芥蒂,到了现在彼此心中控制了很久的积怨终于爆发出来了。诸葛诞觉得文钦的用意是在削弱自己的力量,你到底是来帮我的,还是来毁我的?!文钦也觉得很委屈,多好的主意呀,你为什么不能用?文钦一直是有名的暴脾气,说着说着就开骂了。诸葛诞一气之下“手刃杀钦”,亲手把他杀了。
诸葛诞虽然是在一气之下杀的文钦,但从此举也可看出他对东吴的救兵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不然他说什么也不会杀掉文钦,毕竟文钦现在是寿春城中东吴军的最高统帅,也是东吴利益在寿春的代表。文钦的两个儿子文鸯和文虎也随父亲参加了此次“拯救大兵诸葛诞”的行动,文钦被杀时他们正在巡视城防。听到这个消息,哥俩立刻就不干了,当即带人来找诸葛诞算账。只是他们带来的东吴兵本来就少,全怿投降时又带走一部分,再加上战斗减员,剩下的就更少了。就是这剩下的一部分也不愿意跟他们去找诸葛诞,城中谁的势力强,不是傻子都能看出来,没人愿意拿鸡蛋碰石头。文鸯、文虎没有办法,报不了仇,也不能等着诸葛诞来抓,只好跳城墙出逃,投降司马昭了。
城外的魏军得知城中有变,又见文家兄弟来降,真是喜出望外,不敢相信有这样的好事。于是乐晕了头的魏将纷纷建议司马昭杀掉这哥俩,然后下令攻城。司马昭的头脑还很冷静,他拒绝了这个建议,不但没杀文鸯、文虎,还拜他们为将军,赐爵关内侯,当然最主要的是让他们做自己的形象代言人。文家兄弟骑着马,带着几百人,绕城高呼,大作宣传。他们喊道:“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余何惧?!”是呀,文钦的儿子都没杀,别人更不会被杀!
应该说,这样的宣传是卓有成效的,城里的守军见了之后,“忧且扰”。城中粮食越来越不够了,诸葛诞也是一筹莫展,而且除了他的铁杆亲信外,他的命令已经得不到很好的执行了。一开始,文鸯和文虎一接近城下,城里守军就放箭,不让他们顺利开展反动宣传;可到了后来,随他们在城下怎么喊,城里也没人放箭了。这可能是宣传起了作用,守军已经动摇了,更可能是饿的。
司马昭见状,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立刻下令攻城!甘露三年二月,司马昭亲临战阵,魏军“四面进兵,同时鼓噪登城”,“城内无敢动者”——应该还是饿的。魏军很顺利地登上了城头,以最小的代价占领了寿春。诸葛诞带着麾下亲信向外冲杀,想要逃出城去,结果死于乱军之中。他死之后被夷三族。他的亲信几百人也被活捉,魏军一个一个的问,“投不投降”?回答不投降的一概杀。就这样从头问到尾,也是从头杀到尾,问一个杀一个,没有一个投降的。场面悲壮、感人,时人将他们比作田横和他的五百死士。《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吴将于铨的故事,也出现在干宝的《晋纪》里。于铨得知诸葛诞兵败的消息后,直到已经无力回天,“免胄冒阵而死”,去掉起着防护作用的甲胄,冲到敌阵里,奋战而死。
他的举动让项飞想起了春秋时晋国的元帅先轸。先轸在出征前冒犯了国君,因为国君放走了好容易才抓到的秦国大将,他一急之下吐了国君一脸痰。当时的国君是个明君,没有怪罪他,还很信任地让他继续带兵出征。先轸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他在战斗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之后,脱掉甲胄,冲向仍在负隅顽抗的残敌,受乱箭而死。项飞忘了是哪个晋君了,这件事也是凭记忆写的,上传中断了好几天,着急赶进度,没功夫查资料,但先轸受箭这件事不会错。
当然,先轸与诸葛诞的死士和于铨不同,先轸是在赢定了的情况下自杀;诸葛诞的死士和于铨是在输定了的情况下献身。二者之间也有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死不会影响战局。先轸作为统帅在战斗取得胜利之后死于战场,体现的是对职责的尊重和对国君的忠诚;诸葛诞的死士和于铨在败局已定的时候,没有苟且偷生,而是从容就死,体现的也是对职责的尊重和对国家的忠诚。TMD,不议论了,这种忠义之人现在已经很难找了——人心不古啊!
三叛的最后一叛唐咨,在城破之后就率手下投降了。
出一趟差遇到两次大雪,好容易赶回来了,让大家久等了,致歉!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