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时逢动荡工作难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回 时逢动荡工作难 (1 / 2)
        话说金玉龙入读省武陵农校之后,感到学校学习条件不错,氛围也不错;又听说这是武陵最高学府,听过几堂课之后,觉得师资水平也很不错。因此,他觉得这所学校比想象的要好得多。于是,他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开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

        金玉龙是个有聪明才智的人,天分不错。对于农业这一行,他又有实践经验;如今再用书本理论知识一提高,更加上老师一讲解,他竟是一通百通,开窍得很。因此,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个皎皎者。同时,他一直还是班团支部**兼班委会**,在班、支两委中都发挥着不错的作用,并使两个组织勾通团结得很好,从而使全班的学习和其他活动都位列同年级的前矛。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就到了一九六六年五月。金玉龙这第一届“社来社去”的学生们,眼看就要毕业了。

        正当他们进行着毕业前的各种学习活动和其他事宜时,突然之间,史无前例、声势浩大的“*****”开始了!学校停课了,学生上街了,大家都以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连等方式搞革命去了。

        于是,大家书读不成了,业也毕不成了。学生之间、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组织甚多,派别林立;造反的、保皇的、骑墙的、逍遥的,大家观点不一,争论不休。开始,大家还“坚持文斗,不要武斗”;到后来,便动起了拳头耳巴;拳头耳巴不行,就发展到棍棍棒棒;棍棍棒棒不过瘾,便响起了枪声。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运动中,金玉龙开始也些兴奋和积极。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连,他都参加过。在学校统一组织下,他也去过省城,去过首都北京。在***第三次接见全国红卫兵的时候,他和同学们一起,有幸见到了**城楼上***的身影。他们欢呼着,跳跃着,嗓子呼叫得嘶哑了,广场上的地板也几乎叫他们跳穿了。

        过后,金玉龙与其他三位合得来的同学一起,欲效仿红军,重走长征路,寻觅红军长征的感觉,以便继承革命先辈的意志,将革命进行到底。于是,他们穿着解放鞋,打着绑腿,背着背包,从武陵出发,经桃源、沅陵、泸溪、吉首、凤凰、铜仁、江口、石阡、乌江等地,用月余时间,徒步三千里,最后到达贵州遵义,歇缩在红花岗小学。

        他们原计划,于来春步行到北京。可其中一位同学突然接到了家中急电,必须赶回家去。于是,经过商议,四人便乘火车经贵阳、柳州、桂林、韶关、长沙,转了一大圈,回到了武陵。

        到年底,学校已是无所谓放假不放假,就如牛栏里关猫儿,进出自由。学生们想回家的就回家,不想回家的就留在学校里,反正有饭吃,有住处。但金玉龙却在学校里住不下去了;因为,他想起了父母、奶奶和弟妹们。他不能只顾自己,必须回家去和他们过个团圆年。

        回家过年后,一出正月十五,他便立即启程返校。他以为,他们原本去年七月就要毕业的,由于“闹革命”,竟耽误了半年;现在,新年到来,学校总该安排他们了。谁知,回校一看,学校仍然是一盘散沙,无组织,无领导,更无丝毫纪律。至于毕业的事,则问无处问,找无处找,毫无一点信息,毫无一丝希望。

        此时间,校内校外,“革命”早已打成一片,停工的停工,停产的停产,停课的停课,大家都在“誓将革命进行到底”,谁管你毕业不毕业?你要是在这时候记挂着这个,那可是有些不识时务了。

        然而,金玉龙可不能不记挂这些。先前,他考入航空工业专科学校读书时,恰遇国家经济政策调整被下放,落了个半途而废。现在,来到这武陵农校读了个两年制,眼看毕业在即,偏偏又遇上这“*****”,白白地浪费了大半年宝贵时间。

        更令他烦恼的是,毕业之事杳无音信,这“革命”要闹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到如今,他已经是二十三周岁的人了,家中父母年岁已大,而弟妹们又大都尚未成年,他可不能再要父母负担了!

        一想起这些,金玉龙就心烦,就着急。他想,等毕业无望,我不如回家去参加生产队的农业生产,也好争些工分,以减轻家里的负担。于是,他又赶回家里去。为了节省些路费,他没有坐车,而是步行百余里,一日到家。

        可是,在生产队参加了一月劳动之后,他才得知,由于当年他入校读书时,粮、户关系已经迁走;如今,他在队里参加劳动,是不能记工分参加分配的。

        金玉龙一听,苦笑无奈,默默无语。此后,他只好在家里帮助做些家务事;耐不住了,又回到学校里去打听,胡乱混些日子,与几个相好的同学集会集会,谈论谈论。对于“革命”,他既不“造反”,也不“保皇”,做了个地地道道的“逍遥派”。表面看来,他一表非俗,风流潇洒;其实,此时的他,实是无可奈何,心似油煎。他常常心中呼喊道:“金玉龙呀金玉龙!枉费你长到这么大!人海茫茫,各行各业,工农商学兵政党,何处是你从业的场所,何处是你立足的地方?”

        他心中一片茫然,就这样熬呀熬,好不容易才又熬过一年多。

        直熬到一九六八年四月,他终于意外地接到了山阳公社办公室的通知,叫他到公社农业中学去教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