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抢险救灾 (6 / 7)
这样干,他们省了时间,我们省了力气,互相有利。带队的干部采纳了我的建议,当即安排每个人提2个袋子入罐。当运黄泥袋子的职工全部下井后,我们不费一点力气,就完成了近一半的任务。剩下的泥袋子,兄弟们也不让我动手了。
21日早班,我又被安排下井了。这次下井的任务是:指挥施工人员,拆除2座拦水坝,把拆除下来的黄泥袋子,扛到2处新坝址垒坝。被拆除的水坝中,有一座是新大井负300米水平井口与大巷之间联络巷内的。这座拦水坝拆除后,水就通过联络巷,灌入新大井。指挥部领导考虑到,负700米水平井底车场的设备是保不住的,权衡利弊,还是先把老副井下口的水位降下来为好。
经过垒坝堵水分流,流到副井下口的水量不大了。使用安设在桥上的水泵,将水排到坝外,井下口的水位保持在膝盖以下,井底车场和负300水平东大巷里的水,都降下去了。这样,人员上下井就好受多了,运送设备就方便多了,风速也小了。为下一步抢险救灾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22日之后的1个星期里:
机电科组织人员下井,将东翼负520米水平变压器房及负520米水平以上的所有变压器、开关、综合保护、断路闸等电气设备的内部构件,拆下来,装进鱼皮袋扛上井。由治水复矿、恢复生产后重新使用。
开拓工区的职工,在出水口附近大绞车房旁边的绕道内,凿挖巷壁。他们要在拱形断面的周边,凿挖出一个宽0.6米、深1米的槽。由安装钢结构的挡水墙。
在机电科大院里水泥地坪上,集中了机电科、供应科、修配厂等单位的十几台电焊机、气割机。全矿能召集到的电焊工都集中到这里。一场加工钢结构挡水墙的战斗,在这里打响了。8台电焊机和多台气割枪同时开工,当夜幕降临后,电焊时,发出闪烁亮光、气割时喷出的蓝色火苗及射出的火星,交织在一起,让人睁不开眼睛;空气中迷漫的烟雾、剌鼻的气味,让人透不过气来。焊工们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连续干了半天加一整夜,没有人休息,没有人叫苦。当他们把所有构件焊接完时,腿累得站不起来,腰疼得直不起来,膀子累得举不起来。尽管他们戴了防护手套,还是有人的手被灼伤;尽管他们使用了护脸的工具,眼睛还是疼得不能正常睁开。
把挡水墙构件从机电科大院,运到井上口是比较容易的,只要用铲车送去就行。可是,从井下口运送到挡水墙的安装地点,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且不说有近1000米的路程,沿途的水深浅不一,深处齐腰部。一路上都有轨道,每隔1米就有1块枕木。这个间距对步行的人来说,特别讨厌,跨一步间距偏大,跨两步嫌小。又因水深,人看不清枕木的位置,走路时,一脚深一脚浅,走不好,就崴伤脚。虽然巷道的一边有人行道,当多人一起抬重物行走时,必然有人在枕木间行走。一个挡水墙的钢块,长4米、重1200斤,至少8个人才能抬得动。也就是人员运送钢块时,至少有4个人走在枕木间。中间还要翻一座1.3米高的拦水坝,其难度可想而知。
职工每8个人一组,抬起钢块,在水中艰难地前进,他们互相鼓励,互相照顾,统一号子,齐心协力,以确保每个人都不受伤的前提下,把钢块运送到拦水墙的位置。那场面让人感动、让人敬佩。可喜的是,这些精彩场面,被矿上的摄影师记录下来了,后来出了专辑。
一天下午3点多钟,在采煤管理组的办公室里,矿长王有启和机电矿长马得华,正在为一件事犯难:有2个大阀门已送到了井上口,阀门的重量也是1200多斤,与钢块不同的是,它的体形又短又粗,是个团形的。这就给运送的工人带来了困难:抬的人多了,围不开;抬的人少了,抬不动。
我看见领导犯难,就悄悄地跑到井口,观察这个重物,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发现阀门的外套是两个部分,由若干条螺丝固定而成。只要把这些螺丝拆下来,阀门的各个部件都能分开来,等运送到安装位置后再组装。这样,工人运送时,就容易多了。我想到这个办法后,心里很高兴。连忙跑回采煤组的办公室,向两位矿长提出建议。两位矿长听到我的建议后,也很高兴。马矿长还和我一起去了井口,他观察后,认为可行,立即安排人员拆散阀门。这道难题,就这样被我们轻而易举地破解了。
27日,挡水墙的构件已全部运抵现场,大阀门也在现场组装完备,在巷壁上凿挖的槽也已完工,安装墙体的工作开始了。我被安排中班下井,到现场跟班。
我到现场时,挡水墙的2个门柱已经立好了。工人们正在安装墙壁至门柱之间的钢块。按设计要求,每安装一个钢块,要用混凝土掺和快干剂,封满巷壁上的缝隙。施工时,当工人将混凝土填进巷壁缝隙内,立即被水冲走了。这个要求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个中班,我看到地质科的工程师赵有才,在现场测量涌水量。这时的涌水量已降至每小时16000吨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