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五:春秋往事之晋阳之难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章四五:春秋往事之晋阳之难 (2 / 3)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乐祁竟然还没有走出太行山就因病一命呜呼,或者乐祁本就生无所恋,时刻准备成为烈士也不愿成就士鞅的功名。噩耗传来,晋国朝堂一片哗然。士鞅反映极快,立刻要求夺乐祁之尸,以作为与宋国和谈的资本。

        或许上天尚眷顾晋国,公元前501年初,执政祸乱晋国九年的士鞅去世,荀跞为中军将,赵鞅为中军佐,荀寅上军将,韩不信上军佐,魏侈下军将,士鞅之子士吉射下军佐。

        那宋景公得知士鞅去世,也不过多追究,对臣下道“宋晋自重耳以来,累世交好,且此番乐祁故去,非晋国公室之因,当派人迎接乐祁归国。”万幸宋景公大义。

        这番人事更迭,正是晋国混乱之际。齐国积蓄已久的力量终于得与释放,齐景公号召将佐,浩浩荡荡杀奔晋国东部要地夷仪(今山东聊城),那晋国似乎丧失了雄风,失去了反应,没过多久夷仪被攻陷。做到这一步已令齐景公很是满意了,为了避免晋国的怒火,就此打住。

        再说那赵鞅,此刻为中军佐,荀跞文雅寡言,不与其他强族进行明刀明枪的争斗,没有了士鞅的压制,荀跞也不过多的干扰,便开始展现其雄才伟略、远大抱负。

        由于其祖上曾遭遇灭门之祸,每每想起感到心中不安,经深思熟虑,决定建一座城池作为自己的战略据点,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家臣董安于。

        董安于审时度势,自众多城邑中挑选,将睿智的目光投向远离其他五卿的太原盆地,决定在背靠龙山、面临晋水、北依盂邑(今太原阳曲东北)、南带梗阳(今山西清徐)的汾河西畔筑建晋阳城。城中的建筑,以铜柱取代木柱,城墙由板夹夯土而成,墙骨选用丈余高的荻蒿等植物主干,泥土中掺和鸡蛋、食盐。这番建筑,却是用铜墙铁壁来形容不为过。只是由于赵氏如今人口稀薄,偌大的城池即便建好,百姓不足也不能使其兴旺。因此赵鞅在晋阳建造之初便开始谋划人口问题。

        这百姓何来?恰逢当年卫国无礼背叛,再与晋结盟时,赵鞅顺便索要了五百户奴隶,并将这些奴隶暂时安置在邯郸。

        公元前497年,晋阳城终建好,赵鞅便要求昔日安置在邯郸五百户良民前往晋阳,邯郸大夫赵午表示愿意遵从宗主之命。那赵午返回邯郸城后准备处理移民一事,却受到了其家臣们的反对,他们认为,正值齐国进犯之时,如果仓促间移民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伤害卫国人的感情。

        实则就是不想放走这些人口。赵午按照家臣们所计划的,请求赵鞅再拖延一些时日。结果赵鞅闻讯大怒,知道赵午亲于中行氏、范氏,此番违背执意必是中行氏、范氏作祟,如若不加处理日后将会反叛赵氏,便立即以大宗宗主之命下令将赵午招至晋阳。

        赵午一入晋阳,赵鞅便将其下狱,不久处死,并告知赵午的随从涉宾要邯郸赵氏家族自立其主,随后放涉宾归邯郸。涉宾满怀悲愤回到邯郸,众人对赵鞅如此无情群情激奋。邯郸氏家族谋划着为先主复仇,公推赵午之子赵稷为新一任邯郸大夫。一切准备就绪后,赵稷与涉宾以邯郸发动叛乱,赵氏内战爆发。

        赵鞅在国都听闻邯郸赵氏不仅敢违抗大宗之命,如今更是拥兵造反。作为赵氏大宗之主,赵鞅想以一个大家长的身份去解决家族的内部纷争。

        公元前497年6月,赵鞅下达军令,命上军司马籍秦统军攻打邯郸,剿灭邯郸叛军。然而赵鞅太过大意的低估了此次战斗的难易度,正是由于赵鞅解决问题时的大意导致一场赵氏的家族战斗迅速扩大。

        籍氏本为晋国公族之后,后世为大夫,依附于荀氏,确切的说是荀氏的家臣,曾多次跟随荀吴、荀跞、荀寅,智氏与中行氏决裂后,便心向中行氏的荀寅,成为监视赵鞅的眼线。邯郸午本是中行寅的外甥,籍秦一方面向邯郸进军的同时,又命人将情况告急于中行寅与士吉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