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章 故里明州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章 故里明州 (2 / 2)
        这日,高曲风将架阁库的差事及经历司下各房的差事概要一一详述于文庭。得闲之时,高曲风悄悄问道文庭:“徐兄可曾考取功名?”文庭道:“曾屡试不中。”高曲风不禁感慨:“屡试不中,屡试不中啊。唉,我高曲风好歹也是个秀才,却只能在此做个没用的吏员……真是没用啊……没用啊。”他一顿牢骚,文庭不禁问道:“高兄,为何如此抱怨?”高曲风道:“因为没盼头。”他解释道:“你是不知道,大明初时,经历司吏员的地位何曾似如今这般低。那时,只要吏员勤勉可干,朝廷常会破格提拔。太祖时,就有‘经历’被提拔为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可随着科举地位日益提高,吏员与经历之职就渐渐沦为末流喽……不经科举,就别想往上层走……”

        高曲风稍年长于文庭,早年家境贫寒,后来,其父母苦心经商而渐渐致富。人,凡是有了钱,便想要得到应有的地位。高家希望高曲风能在官府谋得一官半职,可高曲风每每乡试,屡屡落榜,高家花了大把银子才让其在经历司谋得一职。(类似如今找关系花钱进事业单位)

        多日后,文庭与经历司中的吏员(各房令吏与典吏)渐渐熟识。而闲散的事务,让文庭心感茫然。

        一日,只见高曲风故意拉高声:“没花银子?你老实回答我,罗大人究竟是你何人?”文庭不答,高曲风紧紧拉着文庭:“经历司再怎么不堪,不烧大把银子休想进来。我瞧你不是富家子弟,除非……”文庭一番挣脱,转头道:“你想知道,就亲自去问罗大人吧。”高曲风一笑,急忙道:“别呀弟弟。生气了?你说你,我跟你闹着玩的。对了,晚上我摆了个局,一起……

        夜渐渐深去,虫鸣蛙声,流水轻弹。这是文庭第一次品鉴宁波月湖的夜景。月色如歌,皓婉清秀,竹影斑斓,曲调通幽。

        几盆小菜,几壶好酒。清歌渺渺,酒过三巡,只见李灵问:“文庭,你是台州宁海人士?”文庭点点头,高曲风问道:“文庭,此地为何叫‘宁波’,你可了解?”文庭摇摇头。

        这时,一女子(新竹酒楼的掌柜,平日与官衙之人颇有交集)笑迎而来:“呦呦呦!”她见文庭面生,不禁上前搭话:“哟,这位公子长得真是清秀呀。”文庭微微羞涩,女掌柜往文庭身边凑了凑,不禁道:“宁波,宁波,叫了还不到两百年呢。在此之前,这儿可叫明州。”她微微俯身,尽显婀娜身段。

        一旁,李灵边吃花生,边喝着酒:“我记得很清楚,洪武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国子监助教单仲友向太祖提议,因明州与大明朝国号相同,触犯了国讳,故而要求改名。太祖觉得有理,又因单仲友提及一童谣‘状元出定海’,太祖听完高兴道:‘海定则波宁,是宜改名宁波’,‘宁波’故此而来。”文庭点点头:“原来,海定波宁。太祖定是希望此地‘太平安定,无战事波澜’。”

        女掌柜掩面轻笑,问道李灵:“李哥哥,那故名‘明州’又有何来历呢?”她(明知故问)给三人一一地斟酒:“你们若能讲得明白,今儿这酒钱,我就不收了哟。”高曲风正襟危坐:“明州,拆字于明,由‘日’‘月’而成,古明州之由来,正因城中的‘日’‘月’双湖。”女掌柜道:“高哥哥,这‘日月双湖’虽是古明州的标致,可唐玄宗在位那会儿,宁波可没有‘日湖’哟。”高曲风故作不知:“是吗?那为何叫明州呢?”他转头,问道文庭:“文庭,你可知?”文庭道:“我猜,只因古明州之辖境位属四明山脉。”女掌柜朝高曲风打趣儿:“徐公子所言才是。你呀就知道日湖,月湖。月湖边的风雅楼舍那么多,你是不是看上哪家的姑娘了?”高曲风起身,在她耳边轻声道:“这些姑娘怎及掌柜漂亮。”女掌柜听完,轻轻拍了拍高曲风,掩面一羞,轻轻离去。

        又是一番闲叙,只见文庭问道李灵:“李大哥,听高兄说您曾上过战场,杀过倭寇?”高曲风不禁道:“文庭,李大哥可是行伍的出身,人称‘小张飞’,‘双屿剿寇’之时颇受朱纨大人的赏识。”李灵谦虚道:“都是陈年往事,何须再提。”文庭一脸敬佩,随后缓缓道:“李大哥,郑伯伯曾对我说过朱纨大人的事儿……(郑关道:“……朱大人死后,朝廷不再提及海禁之事,从而造成了如今倭患横行之况……”)”李灵听后,不禁伤怀:“倭寇,朱大人……这么近,有那么远。”文庭皱眉:“我不明白,这海禁之策究竟从何开始?更不明白,朝廷为什么要海禁?”李灵望着窗外圆月,缓缓道:“要说这‘海禁’,自宋太宗之时便有……那时,(政策)时松时紧,总的还是趋于宽松的。至元,海禁亦是时兴时废。至大明,自太祖始便严禁国民私自出海,亦将‘海禁’写进《大明律》的兵律之中,是我大明的一项基本国策。”只闻高曲风背道:“洪武四年,朝廷朝廷命令靖海侯吴祯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元三府军士及兰秀山无田粮之民隶各卫为军时,就宣布‘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十月,又宣布‘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二十三年十月,再次诏户部‘申严交通外番之禁’。并且在《大明律》中明文规定: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段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货物船车,并入官。于内以十分为率,三分付告人充赏。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漏事情者斩。其拘该官司及守把之人,通同夹带,或知而故纵者,与犯人同罪;失觉察者,减三等,罪止杖一百。军兵又减一等……”

        文庭不解:“太祖为何要施行海禁?”李灵道:“文庭,太祖时期百废待兴,那时的商税对朝廷来说,无足轻重。相比来说,大明初期的经济,较南宋那时相差甚远。”他喝了一口酒:“暂且不说那时的商税能收多少。大明疆域远超赵宋,明初之屯军,行之有效,朝廷不必承担庞杂之军费,大宋可就不同(海禁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理念是密切相关,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所以,大明所征农课之税即可维持国库收支,不必依靠海外贸易而收取商税。”文庭缓缓点头,李灵继续道:“其二就是‘海疆不靖’,这也是太祖施行海禁的直接原因。那时,东南海上还有张士诚、方国珍的余部,虎视眈眈啊,勾结着周边国家的势力准备卷土重来。他们曾联合倭寇在沿海烧杀抢掠,年年鸡犬不宁。”文庭气愤:“又是倭寇!”李灵撩起袖子:“倭寇确是一个重要的威胁,前元两次征伐日本皆以失败告终,此后便与日本断绝了往来。倭民得不到中原物资就开始为寇抢掠。胡惟庸案一出,太祖就更怕海上的各种敌对势力对朝廷造成危害,故而采取海禁之策。”文庭叹了一声气:“因为害怕,就如此消极对待。为何不增强自己之实力来震慑敌人。”李灵见其一脸愤慨,不禁一笑:“文庭,此间原因众多,岂止我分析之一二。”只闻高曲风道:“这大明呀,终究与大宋不同……”

        这晚,几人畅饮抒情,文庭只觉天地旋转,不禁眼帘一闭,倒睡在侧。高曲风见状,不禁摇了摇头:“文庭,没想到你酒量那么差,官场之路久矣。”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