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世致用 (2 / 2)
征炆道:“比起程朱理学,如今儒生相聚一堂,更愿畅谈阳明心学。”林蓉问道:“心学?”征炆道:“笼统讲来,所谓心,就是本心,乃人之精神。”他解释道:“(阳明先生)先生讲天人合一,认为人心本善以通天道,人若能开显本心,才使自己回归至本心,才能使人道得到最高的实现。没有私心物欲,无善无恶至心如明镜,才能踏入圣人之境。而世人多被尘世蒙蔽,需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方能归原本心。”林蓉细思一阵:“我不明白什么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只是,征炆,你认为人心真的本善吗?”
征炆思了片刻,想起经世官场之种种,不禁停下了脚步:“人心。”他缓缓道:“在我看来,人心本恶。就如政客贪权、商人重利、文人好名,这是人的天性与本能,让人彻底放下怎么可能,只能看淡而已。”征炆不禁一问:“林蓉,(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之《冲淡》)《冲淡》可还记得?”林蓉点点头,会心道:“诗词平淡天成、无需鼓努而为,作诗如此,作书如此,作人‘莫不如此’。”她对征炆道:“可我觉得,人心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凡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孟子·告子章句上》: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日落时分,晚霞流动。不知不觉,已至山脚。征炆遥望长空:“如今朝堂腐化,天下不公,民生疾苦。应多提倡一些经世致用之学问才对。尚德立身,止于至善;崇法为民,止于至公。”林蓉亦道:“无论程朱理学、阳明心学、还是佛学,只要是导人向善,便是好的。”
远处,只见珍儿跑来:“姑娘,慕公子……你们去哪儿了?”
别过阮双峰,送林蓉回悉尘院后,征炆才回慕府。他刚至慕府门口,便遇见了丰泰盐号的马福生,只见马福生笑盈盈道:“征炆贤侄,许久不见啊。”征炆道:“马伯伯,别来无恙。”一番寒暄后,马福生坐轿离去,征炆不禁摇头一叹:“看来,府上又多了几件‘珍品’。(马福此行,必是行贿)”
府院内,几个下人追着慕征焱,征焱嬉闹道:“飞喽!飞楼!”一丫鬟追赶着:“小少爷,小少爷!”征炆一把抱起征焱:“飞,要飞哪里去呀?”征焱欣喜道:“哥,我要飞到天上去。”他粘着征炆,一阵好闹。
“哥,今天雪姐姐来过了。”征焱开心道:“姐姐给我带了好多好吃的,还给哥带了两幅书画。”他轻声道:“雪姐姐没见到你,有点不高兴。”征炆面带愧疚:“若雪。”他朝书房走去:“走,看看她带来的画。”
征炆书房,明净敞亮,帘栊香霭。房内笔墨纸砚、丝竹古籍、文玩字画应有尽有。征炆将若雪送来的两幅字画轻轻挂起。
征焱指着其中一幅画,问道:“哥,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呀?”征炆回道:“这是卫协的《上林苑图》,北宋摹本。”征焱喃喃道:“上林苑是哪里呀?”征炆道:“上林苑呀,是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秦灭六国,“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十年后,“乃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征焱又问:“哥,上林苑现在还在吗?”征炆道:“如今已是一片废墟。(“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东方朔)”征焱望着画内的宫室宏伟,不禁有些失落。
征炆问道:“征焱,可随夫子习得《阿房宫赋》?”征焱点点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长桥卧波……长桥卧波……”他念了几句,便记不得了。征炆抚了抚征焱的脑袋:“要记住最后几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记住了吗?”征焱点点头:“嗯。”征炆望着《上林苑图》:“王朝的兴衰与爱民息息相关。而历史的轮回却循环往复而不曾更改……到头来受苦的还是百姓。(王朝需要官僚体系来治理国家,却无法抑制官僚掠夺国家与人民的财富。开放土地,自由竞争,就会引来土地兼并,造成两极分化。若是将土地归为国有,平分社会财富,就有违人类求利致富的本性,在封建王朝,这显然是理想主义的追求。中华历史上,所有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王朝,无论多么伟大都摆脱不了被人民覆灭的命运。”)”
征焱忽然垂眉:“哥,蒙夫子天天要我背《论语》和《中庸》……我不想去书院,好生无趣。”征炆道:“要听蒙夫子的话,以后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他指着若雪送来的另一幅画像:“长大后,你就会明白,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光靠皇帝一个人是不行的。最关键的,就是要靠人才,这些国家的栋梁。你看这幅《十八学士图》(宋代摹本)。”征焱盯着画像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不禁问道:“为什么偏偏是十八个学士呀?”征炆凝视着“十八个学士”,一脸敬佩:“因为这十八个人,都追随过唐太宗,为大唐统一、政治的稳定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杰出贡献……无论是唐太宗,还是魏徵、房玄龄等千古名臣,他们都经历过隋末的乱世。也正是在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下,一个国泰民安,空前繁华的盛世从此出现,后世称之为‘贞观之治’。(贞观初年,中原地区饱受战火摧残,繁华不再,出现了“莽荡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之破败景象,恢复经济成为李世民的首要任务。为此,他认真推行均田令和租庸调法,以促使生产恢复,保证租税的收入。均田令让老百姓都有田可种,而要使百姓“富足”,就要施行租庸调法,它是在保证国家基本赋税的前提下,不再向百姓滥征额外赋税的保障。均田令和租庸调法在当时的农业社会中,具有先进性、合理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唐太宗克制己欲、唯才是用、以民为本,并严格推行均田令和租庸调法的治国之道,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他凝视着这幅《十八学士图》:“唐太宗向来‘唯才是任’。(例如:当年李世民和他兄弟李建成争皇位之际,魏征身为李建成的谋士,极力劝说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称帝后,不仅没有杀掉魏征,反任命他为谏议大夫。李世民认为魏征虽是自己“仇人”,但这“仇”不是私仇,魏征只是各为其主,况且他确是个人才,亦是忠臣,理当受到重用。为报答李世民,魏征给李世民提出了很多治国建议,并不断提醒李世民要“修己正身”。)其用人,除了要有才,品德还必须高尚,要不就成会变成歪才,如若重用,虽不会成为庸吏,但必定会是一个‘狗官’(多指贪污剥削,残害人民的坏官)。而历朝历代,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征焱思索了片刻,又问:“哥,那如何才能使百官做到清正廉洁呢?”征炆道:“首先,‘天子正,则百官正。’天子帝王若任性放纵,奢靡无度,信任小人,疏远忠良,那帝国离灭亡也就不远。其次……”他话未说完,征焱忽问:“那爹爹是贤臣吗?”征炆思了片刻,缓缓道:“当然是。”征焱不禁念起《前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征炆摸了摸征焱的头:“利国为民,是谓贤臣。”
征焱又问:“哥,那大唐为何会没落呢?”征炆道:“太宗走后,便到了玄宗时期。那时候,有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担任宰相,在这些能臣廉吏的辅佐之下,玄宗亦开创了一个强盛辉煌的‘开元盛世’。可到了玄宗后期,在权臣李林甫被任命为宰相,大唐就开始腐败没落了……”征焱听后,不禁气道:“李林甫真是个大恶人!可玄宗皇帝怎会相信他呢?”征炆道:“他投皇帝之所好,想方设法满足玄宗享乐之欲,取得了君王的信赖与依赖。”他不禁摇头:“从此君王不早朝啊,朝政大事皆交付给李林甫。正是如此,钻营拍马的小人开始受到重用,整个唐帝国上下贪腐成风,从此走向了衰颓。没过多久,大唐已然空虚腐败,无法挽回。节度使安禄山开始起兵反唐,七年多的安史之乱也从此开始,整个华夏又陷入了藩镇割据的d乱局面。”他语带怜悯:“这场延续了两百多年的乱世,夺去了千万百姓的性命。‘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实乃天地之殇……”
这日,征炆将这两幅画送于征焱,他刮了刮征焱的鼻子:“答应哥,定要发奋图强,成为国之栋梁,好吗?”征焱点点头,眼神坚毅:“嗯。”
这晚,慕玠书房,只见他手持书卷,问道一家丁:“今儿他去哪里了?”谢武道:“悉尘院。”慕玠气喘吁吁,重重搁下书卷:“整日与妓为伍,不学无术,真是丢尽慕家的脸。”他平复了一下心绪,缓缓道:“跟柳家二公子走的太近,总是不好的……给我看好了,若有逾矩之事,立即向我汇报。”谢武应道:“是。”慕玠指向书案一角:“这盒石斛与百年老参你且收好,明日便去余姚,交给甄妈。”谢武关切一问:“大小姐的病,还是?”慕玠道:“不碍事,(韫儿)跟征炆一样,从小羸弱。”他淡淡一笑:“你啊,毕竟看着他们兄妹长大。”谢武道:“老爷对谢家的恩情,谢武这辈子都无法偿还。”慕玠轻轻挥手:“好了,你也早些休息吧,明日早些动身。”谢武躬身退后:“是。”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