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众望所归,推为乡贤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章,众望所归,推为乡贤
  我嫡祖父,梦兰公,连城张氏,十八世,“良”字辈。生于:1901年(辛丑年、月、日、时辰不详,因还没赶上上家谱,所以资料不详)。祖父从商,所谓从商,只是把闻名遐迩徽州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运到云南去卖,赚点差价钱,通过辛勤劳动,有了微薄回报,当时我曾祖父已英年早逝,祖父是家的顶梁柱,上孝敬我曾祖母,中抚育我六岁的叔祖父,一家人剩省吃节用,日子也算过得去,祖父靠贩卖笔墨,有点积蓄,就把曾祖父没有建好的那一半房子,盖起来,在外人眼里,我家是书香门第,祖父知道,读书是光耀门楣的好事,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百年旧家无非积德扬善,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读书为国为民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所以,他一心一意栽培我叔祖父燕卿公,希望他学业有成,能为国、为民、为家族干一番大事业。我祖父因到云南四川经商,俗语说,一处高一尺,十处高一丈,云南四川在天上之说,山高路遥,当时交通没有现在这样发达,除去舟船,就只有靠步行,所以:祖父出门都要三五年才回家一次。一回来,曾祖母就在祖父面前叨唠不休,说哪家买了田,又有哪家买了地,我们家这么多年,没置一分田地。祖父答道,我家也买了好多田地呀!曾祖母不解地问道:田地在哪儿呢?祖父笑笑回答,在弟弟肚子里。曾祖母听后,点头称是,因为当时把钱都供我叔祖父读书,学知识,比买田地强。叔祖燕卿公,聪明好学,没有辜负兄长的希望。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上海大学”(法学院),就这样,祖父把叔祖父培养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此时是上世纪,40年代初,家道逐渐中兴,祖父为人厚道,和蔼,童叟无欺,乐善好施,口碑极佳,很快称誉乡里,成为乡贤!

  就这样坐上连城家族“乡贤”的位置之一,连城张氏宗祠里,设有八张大椅,是给本族德高望重之人就坐,议家族大事,祠堂大椅,不是人人可以能坐的,是要通过选举产生出来的人,才有资格坐在祠堂大椅子上。当时祠堂有八张大椅,我祖父,叔祖父各坐一张,从这一点上看,我家祖辈是非常受族人尊敬的,从这一点可以显示出,祖父尽职尽责,不偏信偏听,公平公正处理好家族大小事务,称誉乡里。家族小事,按代的话说;就是优秀合格的“调解员”。家族大事务是“管公堂”,就是连城张氏公堂名下的山、河、湖、圩、田、地、祠堂,享堂、祖坟等产业。主持筹备每年祠堂、祖坟,清明,冬至的祭祀活动。我們连城張家,分四大公堂,连城公堂最富有,谁管连城公堂,除上述各项事务外,下半年,洪水退了,连城湖心到枞阳镇的大路要维修,当时没有团结圩,连城人到枞阳,春季要坐船,冬季就步行,连城公堂出钱修的这条路,是从连湖丁庄庄前有小山墩至“黄金桥”大约有五-八里那么长。那一段路春季被水淹在水底,路基也被洪水冲坏,冬季水退了,去年修好的路,被洪水冲得只剩下七零八落的麻石条了,修路的工程,就是把乱七八糟的石条摆正,中间填上沙石土,在烂泥的湖心,筑一条约六尺宽的砂石路,成为能惠及千千万万人上枞阳街方便行走的康庄大道。百姓走在连城张氏公堂主修的大路上,都夸赞张家好祖宗,这条路,春天毁,秋冬就重修,年复一年又一年,这条到枞阳的必经之路,都是连城公堂出资修的,所以有“连城公”修大路之说。

  祖父正室陈氏,五里坛陈氏,是我嫡祖母,很早因病去世。我妈妈嫁到张家,就没见过亲婆婆了,祖父继室钱桥吴氏,吴氏虽认字不多,善女红,贤良淑德,孝敬曾祖母,和睦家庭。吴氏奶奶,生于1913年癸丑年正月初一,1981年去世,生下“复宪”小叔,彩霞姑姑,祖父常年出远门,在外面又遇到红颜知已,名讳:章玉卿,纳其为侧室,章氏奶奶没有为我家开枝散叶。

  某年春天,梦兰公到田畈去巡视去看田间庄家,看到别人田埂上睡了一个人,就过去看下究竟,原来是别人家的长工,那长他见到我祖父就说,张先生,我命不好,在某某人家干长工,每天吃的是:一口吹去三条浪,一口喝回九条沟,(说明吃的是像米汤一样的稀粥),在您家做工就命好,遇到你这大善人,您家每次给他们送饭时,碗上面只有很少的饭,下面全是大鱼大肉,我看到都嘴馋,祖父听后哈哈大笑,你说话真有趣,明明是粥稀如水,通过你口,说得这么文雅。而后,祖父叫随从,回家取饭菜,给这位先生尝到肉埋在碗底的味道和心情的愉悦,这位长工对祖父千恩万谢。此后,他逢人便说肉埋在碗底的故事呢!

  梦兰公是个勤俭的人,有一次从田间夹了一束干草回来,(可以做柴用),他往稻床上一放,里面即溜出一条火龙蛇,所有的人看到都称奇,蛇不咬张先生,夹那么远的路都不出事,无法解释的事,就神化了,不久,就有这样的传闻,张先生,是大好人,连蛇都不咬他,这是天意啊。所以,又留下一段段美丽的传说。

  我祖父与弟燕卿公,每年寒冬腊月,在枞阳上码头砌三个大牛海锅,派人日夜轮流煮粥?,施粥于饥民,称颂誉乡里。

  祖父为龙庄张红友行选择的正确前途,也被世人津津乐道,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候爷五座庄园之一的龙庄,张红友,正值壮年。因为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也想找条谋生之路。此时,有几路人马,在我们家乡招兵买马,国军、广西佬,新四军等武装部队,他想参军,但是,他自已拿不定主意,参加那支队伍好。所以,他从龙庄跑到岱岭庄,请我祖父决定他参加哪支队伍,我祖父先问他,“你自已喜欢参加那支部队”?他用手抓抓头说,“我就是拿不定主意,所以,才来请教您”!祖父说:“既然你叫我决定,我就替你作主啦,参加四老爷(当时当地百姓对新四军尊称)部队,新四军纪律严明,纪律严明的部队,就是好部队”!张红友先生,就听了我祖父的意见,参加了新四军。他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转业到地方,在枞阳县政府工作,他的夫人姓殷,后来也是官桥公社干部,正因为我祖父英明正确的指引,为张红友指明了一条正确光明的道路,他十分感激,所以,他家与我家一直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