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赤崖公续序译文及传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赤崖公续序译文及传说
        我刚来到桐城的时候,听到张公赤崖的大名,认为他是旷达豪迈、不畏强御的人。后来又向各位绅士询问打听,都一致说他人品浑厚直爽贤德爱好仁义,于是我以公事的名义来拜谒,见到他的风采,听到他的话言,谦虚谨严。淳厚恭让的态度,实在具有古代君子的风范容仪,前任白公就被他所倾倒,白公的儿子太史氏希斋乐于和张君交游。

        年来我调动职务听候命令,留在桐城侨居,枞川的友好人士时常过来,闲谈解除我的寂寞,而今将赴京上任,必须一一告别,来到张君乡里,正赶上张君家族续修宗谱,所以看到了一些以前的传记。看到了白太史褒扬评述在前,大中丞徐公赞美在后,都是不朽的文字。我虽然文字不怎么行,但怎么能不欣然为张君续谱序于后面呢?张公的好,当然书写不尽,只是前文没有详细描述到的,谱上不留下梗概怎么可以呢?君的祖上九翥公敦厚孝义,尊重别人,封赠士大夫,严溪公跟着这样,兄弟都行善,最让人乐于称道、口碑相传的,第一应推修路这件事,枞阳为水陆交通要冲,水落下去,就从陆地经过,往来于窑村的七里岗与连城两地的人,小车、马车、挑担之人,来来往往于泥泞之中,如果车轮深陷其中,只有徒唤奈何了。

        自赠大夫捐厚资筑埂布沙十几年,人走在上面,像是走在康庄大道上。张君担心那路坍圮,每年督促工人运沙,沿堤增加石头,比往日更坚固,从冬到春,长长的大堤行人众多,虽有风雨,也不用担忧路难走,那龙溪颜氏三世修堤,怎会独自专享美誉呢?

        到了枞阳数里,长满松树的岭道,崎岖难行,一半好像蜀道一样难行,张君为这里建了石头亭子,以便行人休息。每当盛夏的时候,人们奔走喘息,热汗淋淋,在这亭上小憩,敞开衣襟,对着吹来的风,潇洒地称赞痛快,这都是张君所赐与的,还听说桐城舒城等地方,这样的亭子有十三处。各人捐出田亩一担种以上,作为施放茶水的费用。

        对于死丧置办不起棺木的人购寿木,大到椑棺,小到槥材,都是简单的送给他们。

        每年查有困难人口,给予升斗之米接济,不管什么时候,饥饿的给予粮食,寒冷的给予棉絮。佃户中间有穷苦的,大多免去他的租子以恤助他们。所以受封大夫也是应当的,八十岁时,张君向卖田人赠以金银数量过百都不吝惜,并不是用这些钱来买德的名声,而长者仁义厚道的行为可以风行盛传。张公又喜欢买一些遗忘的书籍,达到很远,买来的书堆满箱子和床上,选择那些没有用的烧掉,把灰投向水中。平时喜欢谈行善的事,刊印《道德经》与《阴骘文》,装订后广为散发,劝人行善。帮助别人,是张公居身行为最大的宗旨。张公身体本来清瘦,可是能健步疾走,喜欢探究奇妙与寻访山水名胜,中年后,南登黄山、白岳、九子峰;西到小孤山、彭蠡湖,造诣匡庐,拜谒白鹿洞,叩紫阳讲堂旧迹,上至龙虎仙岩,探究道教符籙所升之处;向东顺流而下,到采石矶、金陵、牛渚、燕子矶。还想北上进入帝都,拜孔林以广阔其志向,仰慕杭州西湖、广陵山水美丽,跃跃欲往,没有能够做到。

        以往连城有徐公庙,详细记载于郡志,徐公为南唐博学文人,官做到常侍,因直言,被贬到连城三载。人们敬他高尚的人品,立庙祭祀他,然而几百年来,积古老人没有谁能指明哪里是立庙的地方,张公独自瞿然而起,花费好几千金银,为徐公作祠于黄冲山麓间。又考通志所记载唐朝都督张俭的祖先、威封皖城的郡公,郡公的父亲植封连城县,张公虽不明白所封的理由,但既然被史书记载了,必定不是平常,没有依据,怎么能让他湮没无闻?于是一并购买木料,给徐公也建了祠,至今栋宇辉煌,祠中香火燎绕。为的是这三位贤人的美好风范,千秋之下的人都能感受得到,不是张公赤崖公见义勇为,怎么会有这样呢?张公赤崖公更注重宗亲,不忘三党,在诸位侄孙和外孙中间,有能力学文章的,资助他们进入国学,都能中乡试、省试,这是说爱有几等,而没有厚薄之分,仁义隆厚,恩德广布,和先人暮年散发金银,以赡养宗族的遗留下来的故事,不是前后互相辉映吗?

        从前有人说:富贵怎么能够结交客人,患难才看到真正的仁义。不可以把交往与财利连在一起,所以开始相信张君这个人不愧人家赞美那些言辞啊。

        来年新正月,张君将庆祝八十岁,美德为人长寿的象征迹象,我也不能够预测他还能增添多少寿呀。

        勅封文林郞前任桐城知县年家弟李肯堂拜撰

        李肯堂何许人也,桐城县志对他是这样记载:“李肯堂,江夏人。举人。雍正时涖任。学识淹通,听讼明决。邑中有权势者,莫敢干之以私。瘴②恶卫良,士民称颂。”

        李肯堂是离开桐城知县,即将调到京城做官之前,前来拜访我的十世祖,正碰到我家修谱,特为赤崖公撰了续序。

        张孔纪公,世人称为“侯爷”(子孙们皆以老太爷称之),侯爷与人为善,悲悯为怀,富甲一方,民间传说,老侯爷是财子星君转世的。他扫地的垃圾放在门角落里,第二天就找到金和银。富到什么程度,“可用王元宝答唐玄宗的名言“南山树尽,臣缣未穷”来形容!意思是:“王元宝是唐朝时期的长安首富,唐玄宗就特别好奇王元宝到底有多少钱,他曾经问过首富王元宝,你家财到底几许?王元宝毫不避讳:“臣请以一缣(一匹绢)系陛下南山一树。南山树尽,臣缣未穷。”也即是说,把南山的每棵树上,挂一匹绢布。南山的树用完了,我还有剩下很多娟。用现代的话讲,“我把南山上每棵树,挂一部苹果8手机,南山的树棵棵都挂完了,我家还剩许多苹果8手机呢!”你说王元宝,得有多有钱啊!当时一缣可换十多石粟。四方名士,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

        我不信什么财神转世,我更相信因享有奉禄,加上勤俭持家,才会富甲一方。虽然大富,但依旧保持着大仁大慈大善的高尚品格,以及浪漫诗人态度。依旧忧国忧民。薄饮食,忍嗜欲,馊了的麦米饭,他照样吃得津津有味。以诗书礼乐来教化当时的风俗。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