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3 / 4)
首先,我们简单回顾下《三国演义》中的六出祁山。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攻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马上叛汉附魏;第二次时,什么城池也没打下来就回去了;第三次,双方一阵乱打,各自回家;第四次,刘禅中了司马懿的反间计,诸葛亮只能班师回朝,不过还是杀了魏国名将张郃;第五次,诸葛亮病死五丈原。
总的来看,诸葛亮的北伐中原不仅没有帮助蜀国扩大多少国土和人口。反而因为频繁出兵,征集粮草,战争损耗等原因,导致六出祁山成为了一场“只赔不赚的买卖”。
以诸葛亮中国智圣的称号,难道真的看不清楚的其中的道理吗,显然不是。
但是,诸葛亮依旧我行我素的坚持了下来,甚至于连自己的性命都葬送在了五丈原北伐的路上,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翻开三国时期的地图,就国土范围来说,蜀国可以说是最小的。
当然,国土小一点也就算了,但是考虑到蜀国主要是如今的四川地区,山地多,平原自然没有魏国和吴国那么多。在古代这个农业经济为主的阶段,没有肥沃的平原,不仅造成经济实力的羸弱,也会导致人口和生产力的下降。
根据史料的总结归纳:蜀、吴、魏的人口分别约为:94万、52万、443万;军队分别约为:8万、20万、50万。
也就是说,不管是人口规模还是军队数量,蜀国都是最弱小的。
但是,很明显的是,诸葛亮是不允许蜀国一直弱小的,这样他也对不起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之情。
于是,他需要用战争来抢夺土地和人口。由于联吴抗魏的总体方针不能破坏,南边和西边不仅土地荒凉,而且也没有什么人口。所以,他只能向着北边的魏国进军。
除了抢夺人口和土地,也有可能是女人和金银外。诸葛亮作为难得的军事天才,是希望通过六出祁山来完成蜀国对魏国的攻势防御。
由于整体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蜀国之于强大的魏国都应该处于防御的态势。但是,诸葛亮非常清楚,如果采用保守的防御的话,由于当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平原,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的人口和经济只会得到越来越快的增长。等到魏国吃饱喝足的时候,蜀国就只能坐以待毙。
为此,秉承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观点,诸葛亮不仅自己六出祁山让魏**队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进攻蜀国,而且还在死后让姜维继续坚持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从而实现延长蜀国生存时间的目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