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何去何从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何去何从 (2 / 4)
        建安元年,三月十一,黎城,尚书台

        成祖刘协至今十二帝,兴百年,衰百年。为什么汉室有了成祖五书之后,历史的走向却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秦爽等人已经研究了两个多月,书中涉猎极广,或许是后来者的侧重点不同,又或者是后来者徒有知识而无智慧……感叹书中学识的同时,却都疑惑汉室何至于此。

        秦爽李泰等人在搞清楚这些问题之前,这五本书就连他们也未必敢交给皇帝,何至于苻双等人,多多少少都对汉室心中充满怨念,哪怕如今刘氏宗室凋敝,天下易主,多多少少都对皇权充满敌意,才不得不打压。

        但无论秦氏还是李氏,都是通过成祖的太学完成阶级跳跃的,他们可以说是成帝忠实的拥护者。而至于身为世家大族的弘农杨氏,自成祖起就一直是皇权的维护者,每次改革都冲在最前面,尽管世家被削,杨氏始终在朝廷之中有着一席之地。

        所以无论是出于私心还是公心,秦爽等人都不愿听到朝中不同的声音,更何况他们也明白改革的不易。想当年光武帝想要推行度田都没办法,成祖所作所为,是潜移默化的使社会变革,蚕食世家,堪为百年大计。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汉成祖刘协是有大智慧。

        黔首百姓通过太学策试,教化为官等造反以外的途径封侯拜相,最早是从汉成祖共和元年(公元246年)开始的,刘协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改元共和,打击颍川荀氏的同时,把平民出身的廖尚提到了太尉·录尚书事的位置,而后传位其孙汉仁宗刘康。此时的尚书令廖祥,正是廖尚的玄孙。

        廖祥,字瑞之,汉秦太祖年间治剧科殿试之首。历任蓝田令,扶风郡丞,冯翊太守,五年里把三辅的官做了个遍,将战乱过后亟待恢复的关中治理的井井有条,功成名就之后迁河南尹。而后文帝继位,廖祥在河南一待就是十一年。

        一次,汉秦文帝李民白龙鱼服,幸黎桥,见往来船只比往日多了许多。找来一个船家问道:“往日里都是三三两两的船只,皆道是朝廷比不过吕宋商会。如今这是怎么了?我记得没人愿意和官家做生意啊。”

        “嗨”船翁摇了摇手,指着对岸正在领人测量河道的廖祥说道:“有廖府君治理大河,涨水之时黎桥亦可通船。十年未闻改道溃堤之事。水道泰平,哪里还有人敢冒险出海呀。”

        于是李民当时就决定将廖祥迁为,黎城令,令其在黎桥南岸督建军堡,两岸商家百姓无不自愿出财出工,如此浩大的工程,朝廷竟然没有花一文钱。从此廖祥已是简在帝心,而黎城两岸在廖祥的治理之下,即便乱世,依旧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称。

        随后廖祥的仕途不可谓不是一帆风顺,秦王李泰在位时,廖祥已是位列九卿,任少府,在诸侯不朝的情况之下,依旧通过其才能从各州郡弄来了客观的赋税钱帛。

        而今,廖祥已经是执掌中台的尚书令。可谓通过太学策试从而走进权力中心的典范,也是诸多学子的楷模。

        自从苻双辞官之后,这两个月里尚书令廖祥已将《帝政》《恪物要术》两书翻看了无数遍,沉吟良久,见众人皆作思索状,无人言语。身为中台之首的他决定率先打破这种死寂的氛围,首先说道:“诸公可从中习得了什么?”

        此时殿内并不是所有该在中台的都在,司徒苻双,刑部尚书周翀,户部尚书荀兆,侍中郭军等人因为之前的事情皆被排除在外。同时也有不应该在场的人,比如掖庭令刘安、太尉涂资。

        涂资,字子琦。出身军旅,汉秦文帝年间,鞑靼屡屡犯境。涂资与当时的丞相·武侯王猛分别统领南北二军,数次击退鞑靼,战功赫赫,人望甚高。如今已经年过古稀,两鬓斑白,虽然没有录尚书事,但也是先帝定下的托孤之臣,此间议事也当在场。

        至于刘安,尽管身份低贱,可也是为数不多的汉室宗亲了。可不得当个国宝供起来,在这个关乎汉室命运的会议之中,自然不能少了刘氏的见证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