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青绿野草
那年夏天青绿野草,如同他的生命一般,在杂乱无章的疯长,却走不到秋天。一个太阳还没有完全睡醒的夏天早晨,空气中漂浮着蒙蒙的雾珠,有清风徐来。这时的太阳,有着像母亲一样的温柔,用凉爽的空气抚摸着每一个人的身体。等到了中午的时候,太阳露出父亲一般的严厉,炙烤着这片大地所有生物,也包括这座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中午时分,村民都被迫把自己关在了屋子里,汗流浃背的躺在房间的地板上睡觉,身体贪恋着地上残留着的最后一丝凉意。久卧之后,汗水和口水让每一寸皮肤变得粘稠,夏天像是被身体表面的污泥堵塞每个毛孔里,让人更加的睡意昏沉。此时已经是夏末,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了。
趁着早晨的清凉,明安一早就和父亲明良来到了门前远处的稻田里,开始收割稻谷。一大片金黄色的稻田里,零落散布着弯腰割稻谷的人。他们头顶遮阳帽,穿着长袖破衣,甘于忍受闷热,是害怕被稻谷叶子小小的锯齿的割伤。尽管那细微的伤痕不会让那黝黑的皮肤感到疼痛,但小小的齿牙参合露水之后,埋在皮肤里会特别的痒,让人忍不住想挠。而挠痒具有某种不知名的快感,让人忘记轻微的疼痛,直到手臂上爬满不规则的细线血痂。每当有风吹来的时候,他们会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清风带来的清凉,带走让他们感到躁动的热量。农村里的夏天,所有的植物都在杂乱无章的野蛮生长,像是大地留起了长发,把闷热都藏在头发里。而这个夏天里的人是这头发里的虱子,在燥热中慌乱的等待着早间的微风和晚间淋浴的清泉。远处看他们时,和田间的稻草人并无差别,细细小小的,随着微风扭动着身躯,他们就好像一直应该生长在田野里。大人们动作迅速的扫清脚前的稻秆,禾刀在他们手中就像是理发师的剪刀,让整个夏天慢慢地变得爽朗起来。刚上初中的明安,手掌还没有完全长开,一次只能握住四株稻秆,每次弯腰一气呵成割完之后,就要摆动再次扭动腰部,把割好的稻秆垒好,方便后面打谷机的操作。虽然明安年纪小,动作在长时间地劳作中变得娴熟,这和他在父亲那里继承的天赋有关。正应了村里地那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明良这一辈子都生长在田野里,死后也会埋在这田野旁边,这是谁都了解的过去,也是可以肯定的未来。农活对明良来说像睁眼起床那样简单,不一会儿的功夫,稻田被他剪得像个秃子一般,留下几摞小坟包大小的稻谷堆。在清晨得太阳开始变得刺眼的时候,明良对明安说道:“我先回家做早饭,你再割一下就回来吃饭。”说完拎着禾刀,向远处模糊的土砖瓦房方向走去。明安没有回应他,只是拖着早已不能直立的腰,继续把头埋在稻秆里。明安除了在明良那里继承了田间地头的“天赋”,同样继承了父亲的孤僻。不回应是他们父子之间的默契。他们之间缺少沟通的介质,那个他们都不会主动提及的女人——明安不曾记得面容的母亲。只顾讨生活的男人从来不善于抒情的,何况是两个男人之间,更何况是中国的父子之间。
明安从不主动向父亲问起关于母亲的事情,因为明良总是板着脸,鲜有笑容。明安觉得自己和父亲之间有一种不能靠近得距离。后来,他们父子俩在默认的距离里面一起生活。明良心的周围有一道墙,他把整个世界都关在外面,也包括明安。有关母亲的情况,明安更多的是听同学在他背后说起的,而这些消息的来源于村里人夜间的闲聊。农村的人看不到更大的世界,却把每个同村人的鸡毛蒜皮看得仔细,说起来的时候眉飞色舞,好像所有事情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过一般。他们需要这样的散言碎语来打发生命多出来的时间。明安的母亲不活在他的身边,而是活在别人的嘴巴里。别人口中关于她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在明安很小的时候,因为忍受不了明良家的穷困,一直跟姘夫在外面同居,具体是和什么人?在那里?就不得而知了。有传闻早已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也有传闻客死他乡了。因为离开的时间太久,她的故事就像嚼久了的口香糖,没有了之前谈论的津津有味,明安听到的传闻也就不仔细了。他们只有在看到明安时,才会把回忆重新擦拭一番,然后摆上台面,说着记忆中已经模糊的过去和臆想的现在。在明安读小学的时候,因同学在背后用恶言议论**,雄性动物最原始的愤怒,引发争吵。童年时期的孩子,不懂得隐藏偏激的愤怒,打起架来不知轻重,明安失手把别人的手臂打断。明安为了躲避父亲的惩罚,吓得躲在后山的黑夜里,看着月亮哭泣,不敢回家。明良只有在用棍棒教育明安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有做父亲的责任,而表现责任的唯一方式,就是棍棒的不知轻重。有好几次,明安身上被父亲打得色彩斑斓。明良一时冲动,把对生活的不满,全部发泄在明安的身上。后来明良用棍棒帮明安改掉了冲动的性格,让他由一头暴躁的小野狗变成现在的小黄牛,和明良一起拉着沉重的生活在生活里沉默。
后来随着明安的长大,人们出于对他们父子俩的怜悯,关于他们父子俩的闲话也慢慢的少了。当明安偶尔听到别人再说起时,也早已没有了小时候,波涛汹涌般的血性和难过。在别人不主动提及的时候,他内心一遍一遍痛苦的咀嚼着孤苦,这样的时间久了,也就能用麻木来敷衍自己的自尊心了。这些年,明良一直和明安相依为命,他也没有再娶,倒不是基于对妻子爱得深刻,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贫穷。比家徒四壁还严重的穷是,他们家的‘四壁’还是危墙。等待着一场大风,给他们的家宣判“家破”。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明安被迫同龄的孩子懂事的多,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都和父亲一起忙活在田野间,周一到周五都是寄宿在镇上的学校里。上学对明安来说,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和所有农村孩子同行的修行。每个星期天的下午,书包里背着大米是住校五天所需的粮食,和作为唯一的下饭菜——梅干菜。这个梅干菜,明安已经吃了快三年了。不是因为他喜欢吃,没有一个人天天吃一个重复的菜,不觉得厌烦的,只因梅干菜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不会轻易的馊。明安对于对菜的期待不是味蕾上的刺激,只需要它能裹着合适的油和盐,方便把米饭咽下就可以了。贫穷让他可以对物质保持零欲望,可是贫困并没有成为他努力学习的动力,反而给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自卑。明安中等生的成绩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而是要感谢那些和他同样艰难的农村青年的不求上进。贫穷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缺失,还有的是精神上的自甘堕落,让他们没有勇气抬头仔细看着天空。
在其他的同学开始注重自己的穿衣打扮的时候,明安永远穿着别人送的旧衣服。他童年时期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以至于,他长大后无比的恐惧走进卖衣服的商场。瘦小的他,即使穿着同龄人的旧衣服,也显得宽松。上衣要裹进裤子里,裤子要找条绳子绑住,才不至于掉下来。别人给的衣服都和明安有着年龄的差距,而符合年纪的衣服被别人穿出了时间的痕迹。相比于破旧,明安无奈的喜欢宽松一点的,他觉得自己还在长身体,总会有合适的一天。别人的衣服穿久了,留下自己的气味,也就成了自己的了。他穿着不合身的衣服低头行走在校园里,就像把自己的自卑展示在众人面前一样。为了隐藏自己的贫困,明安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教室和宿舍,从而避免出现在别人的目光里。别人的眼睛是一面镜子,不管明安看到什么,在他心里都成了自卑的养料,自卑跟着他的年龄一同生长。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