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卷 北方有佳人 第二章 十七受命 (1 / 2)
大佥国都奉城西北角,一座不起眼的三进小院,标准的坐北朝南,在初秋朝阳的照耀下显得古朴浑厚,题着“禹乡侯府”四个字的匾额新色尚未完全褪尽,似在晨光中诉说着院子主人的故事。
大佥国的十三皇子公孙宁衷就住在这座小院之中,而院子原来的主人是他的舅舅,原御史中丞厉贺黎。三年前,厉贺黎死于“窃贼入室”,宁衷奉父皇,也就是后世庙号宣宗皇帝的公孙皓之命,为舅舅守孝一年,一年期满,刚回皇宫,宁衷便一病不起。玄鉴司起卜,得卦解“易地而居、远离禁宫,方可避劫”,宁衷便又搬出皇宫,住到了厉贺黎的府上。
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宁衷总是一早起来先在院子里练剑,即使寒冬腊月,也不曾有一日荒废。这日也一样,虽是初秋,暑气未消,宁衷早已经大汗淋漓。
母妃在几日前就从宫中传出消息,说父皇已经下定决心,要对越廓用兵了,而此次挂名出征的,正是他公孙宁衷。
皇子挂名出征是大佥高宗皇帝留下的遗训。大佥开国四帝,征战八十年才打下这个江山,高宗皇帝怕后人忘了战场的样子,在安乐窝里丢掉了祖宗基业,所以留下遗训:皇子十二岁以后,要在军中锻炼,若逢乱世,便要领兵出征,打胜大仗方算成人;若生逢治世,便要在军中服役满三年才有资格继承皇位或分封为王。
祖训不可违,只是帝传九世,到了宣宗皇帝成武年间,早就变味了:皇帝看重的皇子一般都会在十二岁以后,挂名出征;皇帝不看重的皇子,则会在玄鉴司掌管的禁军下面当一段时间的差,应付了事。
宁衷本来该是属于后者,甚至说,连后者都比不上。而这一切,从他出生便差不多已经注定了。
高祖开国,在凤菱山被四面包围,上极巡狩大将军厉蓉率五子奋力抗敌,杀出重围,虽救得高祖一命,厉蓉及五子却全部战死,厉氏一门只剩厉蓉的幼女厉小云及长孙厉牧。高祖感念厉氏忠心,封厉蓉为比肩王、由厉牧承袭爵位,并将从前朝宫殿中缴获的“云阁十二宝”全部赐予厉牧;同时封厉小云为太子妃,荣宠一时。至世宗皇帝即位,厉牧玄孙厉诚官至晏国司提政史兼领右丞相,权倾朝野。世宗皇帝怕厉诚有不臣之心,防患于未然,以谋反罪,先下手诛杀了厉诚,并将厉氏满门流放雍州。世宗皇帝在位十四年,始终对冤杀厉诚心怀愧疚,驾崩前赦免厉氏罪名,召回为官。但厉氏族人彼时只余厉诚的儿子厉萧和一个早已走失不知所踪的小女儿厉苹,厉氏至此衰落。
厉萧回京时已经年届四十,却未能婚配,彼时取杨氏小女为妻,杨氏终于在三年后为他诞下独子,厉萧喜出望外,为儿子取名厉平劫,厉平劫年少聪颖,敏而好学,十四岁登科取第,朝野人人称赞,只道厉氏至此中兴。不想厉平劫二十出头便因病一命呜呼,留下一子一女,儿子名为厉贺黎,女儿则是宁衷的母亲厉贺巧。
成武十年,厉萧七十岁,官至夸国司副提政史,刚刚完成巡视北境的任务回京,便上书告老还乡。宣宗准许其告老,赐其爵禹乡侯,并命礼部为厉萧筹划七十寿诞后,方准许其还乡。寿宴当日,宣宗年少,一时贪杯,醉后误入绣房,临幸厉萧孙女厉贺巧,这才有了厉贺巧应召入宫一事。
而宁衷的舅舅厉贺黎为官清正,又任职御史台,上谏君王,下笞百官,满朝文武给得罪了一个遍。厉贺巧未经选秀,只因皇帝“临幸”便进入后宫,不得宠之外还更加为人所轻视,厉氏一门成了朝堂上、后宫中最不受欢迎的人。他们在大佥国处境十分尴尬:先祖功业,使皇室不得不厚待他们,那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又像一座大山,压在他们身上,让他们难以喘息,现实的处境更让他们举步维艰。
宁衷也被连带着不受皇帝重视了。别的皇子都是十二、三岁便到军中锻炼,宁衷则像被遗忘了一样,宣宗皇帝想不起、礼部也没人愿意帮忙提醒一句,生生被耽误到了十七岁。
而今,终于等到了父皇的这个决定,这件事让母妃激动到整宿睡不着,可对于宁衷来说,这件事却让他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按理,他该是激动和开心的,然而他连自己也惊诧于自己的内心竟然对此一如死水。是啊,他无意于皇位,也不可能接近皇位,甚至连拜将封王都从没有想过,挂名出征有什么意义呢?
宁衷心里想着这些,不觉手中的剑舞得越来越快,汗珠也一粒接一粒从他的两颊躺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