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538嘴上说的再好,远不及努力做的人高尚02 (4 / 6)
部分豪绅,确实豪爽,他们给的钱也确实是干净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豪绅,朕即便不说,你们也知道。
但是如此种种,你们有向朝廷反应过吗?
那些进香的贪官污吏和一部分的豪绅,他们把占有大明血的钱。捐给了寺庙,你们寺庙给佛门堵金,岂不是在给佛像上堵一一层shi吗?
其四;不少的佛门,那些信众的钱,投资某些人,做那些**。
九出十三归。沾满了多少百姓的血?
青楼,妓院之下,又埋藏了多少罪恶?“
城墙上朱由检反问道。
很多人都觉得,寺庙不过是一个百姓烧香祈福的地方。
但是这只是那些寺庙的表象,不少大寺庙的核心是金融业。
寺院金融始于魏晋,兴盛于南北朝,维持于唐中叶前,唐中叶后加速走向衰落。
魏晋以后几百年的战乱和分裂,既摧毁了民间商业,也使得政府信用和儒家伦理信用下降到极点,传统的借贷主体——政府和富商大贾无以为继,而基于家族、宗族关系的士族地主金融和建立在宗教信用基础上的寺院金融异军突起,成为乱世金融的主体。其中,以寺院金融的作用更为突出。
到南北朝时期,随着寺院经济的发达,寺院金融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专门管理寺院财产的机构——“寺库”,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保管财物的仓库,而是成为了寺院实践自利利他、济世救人、普度众生理念的基地,并为寺院实行有偿借贷、开展金融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寺库”作为中国金融史上最早的大规模从事多种类业务的金融机构,开创了后世典当业、存钱保管业、汇兑业、拍卖业等先河,是明朝当铺、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的鼻祖。柯林斯Collins将僧人们视为管理寺院公共财产的集体企业家,认为僧侣们不仅开辟了土地交易的市场,而且组织了中国最早的金融市场。
隋唐时期寺院金融的规模更大。创立“三阶教”的信行法师(公元540—594年)在长安化度寺创立了新的金融机构——“无尽藏院”,将信徒奉献的财物贷与他人,用以救急济难。信行认为单独所行的布施量虽多功德却少,若通过无尽藏汇聚力量,无论布施多么微少,都可不问贫富贵贱、僧俗,互相融通。
无尽藏设有十六种无尽藏施信徒施舍的内容,不限于钱谷,还可以施舍香火灯烛,音声钟呗,房舍床座,甚至还可以施舍劳动。仅饮食一项,就列入了粳米、糯米、面粉、柴、厨具、调料、蜂蜜、酪、瓜菜等等。他把各位信徒的少量供物合在一起,使其价值和宗教功效得以倍增。正是这种广泛的施舍,为三阶教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其开展金融性的“无尽藏”,即发挥类似现代银行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