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变革翰林,九原赴任 (1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23章 变革翰林,九原赴任 (1 / 6)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顶点中文),最快更新!无广告!

        翰林院。

        南唐在翰林院设置上与前朝北隋有较大区别。

        南唐立国后,高祖对读书人极为重视,专设翰林院。

        高祖把那些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之后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为待诏。

        要知道,前朝北隋的起草诏制是中书舍人的专职,但高祖认为中书舍人草拟诏制的制度难以保守机密和应付急需。

        于是,高祖挑选擅长文学的亲信官员充翰林院待诏,以备起草急诏,并兼撰拟诗文,以提升自己的文采素养。

        在与中书舍人职责分工上给予明确,即翰林院起草的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为内制。

        而中书舍人所起草的则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

        直到李世洵继承帝位,对翰林院进行变革。他在翰林院内部另建翰林学士院,专供草拟诏制者居住,供职者称翰林学士,外人均称学士。

        学士院依照中书舍人之例,置学士六人,择其中资历深者一人为承旨。

        所以,如今的翰林院其实有两种身份,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

        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并且翰林学士院逐渐成为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在朝廷内部有“天子私人”之称。

        自有翰林院以来,官拜宰相者,最重要的便是要有在翰林院供职的经历。简单来说,翰林院是培养宰相的摇篮,其政治地位不言而喻。

        即便当不了宰相,也大概率成为六部九卿的高级长官,升迁速度非常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