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节:蝴蝶效应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节:蝴蝶效应 (1 / 4)
        B市,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文化中心。B市是田字式布局,横平竖直,横纵的街道不断向远处伸展。而纵横的街道的中心,是被称之为金融街的街道。

        这条街,名副其实。不长,也不宽,但是林立着重量级的银行总部、财政机构以及证券交易中心。可以说,一条不足千米的街道,关乎数亿人的钱袋子。所以,这条街道上的建筑,风格趋同,多采用宽厚的石材,给人以厚重、稳健之感。地基很高、台阶很多,地面很干净,但是很冰凉,在这样一个深冬的清晨,就愈加冰凉。

        这是一个周五的清晨,与任何一个工作日似乎没有什么不同。街道被仔细地清扫过,金融精英们陆续赶来,深色西装里面的男人以及黑色西装下面白色衬衣里面的女人。脚步匆匆,然后钻进那一座座威严的石头建筑之中。那么多硬质的鞋跟与大理石撞击着,发出“嘚嘚嘚”的声音,无一不是急促的、着急的。这里,不适合闲散之人,或者说,不允许。

        然而,今天例外。

        大约在9点左右,金融街的入口突然阻塞了。街口外面的人进不来,而街道里面的人急迫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折返回去一探究竟。如此一来,金融街接口很快就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住了。远远望去,只有攒动的黑色脑袋,如同一窝蜜蜂,趴在蜂巢上,贪婪地啃食着蜂蜜。

        “怎么了?”外层的人向内层的人打听消息。

        “我也不知道。”内层的人回答,然后向更内层的人询问:“你知道怎么回事吗?”

        如此这般,消息很快从内层向外层传递,“一群人坐在地上不走。”有人说。

        这样的消息,也很快在手机上得到确认,因为,这是一个社交网络极其发达的时代。

        这件事情的始末,说来话长。

        这个国家的近代经济史,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找钱史”。一旦能够顺利“找到了钱”,国家的经济就会走出困境,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发展。

        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这个国家的经济即将崩溃。在万般无奈之后,尝试性地进行对外开放,允许外商投资,招商引资的方式,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也催生了第一代国内批量化生产的工厂。此种“找钱”的方式,只允许在极个别的城市操作,这种发展方式被官方命名为“蛇口模式”。

        而不能操作此种方式的城市,开始寻求其它途径。于是乎,一种新的资本聚集的方式在民间逐渐萌发。简单来说,就是依靠宗族关系,将分散的资金,汇聚到有能力和有雄心的人和家族之中,他们利用汇集的资金,开工厂、做贸易,在各地进行投资活动。如此,大批的小工厂建立起来,小商品贸易极为繁荣,投资投机活动十分活跃。此种模式,被官方命名为“温州模式”。

        进入本世纪以来,互联网迅速发展,然而,在差不多超过10年的时间里,互联网与金融,没有找到合作点,这主要是因为严格的金融监管模式以及互联网创新的速率。随着金融的开放以及互联网创新的加速,互联网和金融走到了一起,催生了一个新的概念——互联网金融。听起来很高深,本质上很简单——借助互联网来“找钱”。

        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公司开发一个平台,发布相应的投资项目,许诺一定的收益,大量的网民可以投资自己认可的项目,在项目完成之后,投资用户获得本金和利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