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夷齐让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九,夷齐让国
        讲的是神秘而古老的孤竹国有个夷齐让国的美丽传说。国君墨胎氏--也称墨姓,东周初期,先君有名初字子朝的国君生有几个公子,太子伯夷、三公子叔齐。墨初君主曾遗嘱移位叔齐,为弟的却遵从长幼有序请兄长伯夷登基。伯夷父命难违奔逃;叔齐仍不肯继位跟随兄长一起离开了孤竹国。他俩原是奔周王西伯姬昌,半路正碰上武王伐纣,兄弟跪地叩拜,力谏武王不可以下犯上,险些成了刀下冤魂。为了表示自己对商礼的推崇,发誓不吃周朝粮食而饿死首阳山中。

        出处:汉朝太史令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译文:文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迁西县、滦县等地)国君的长子和三子。生卒年无考。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2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岐山(今陕西岐山县)。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到来,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与他们立书盟誓,答应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级的俸禄和与此相应的职位。他们2人相视而笑说:“奇怪。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

        如今周见到商朝政局败乱而急于坐大,崇尚计谋而行贿赂,依仗兵力而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于民众,用征伐杀戮来求利,这是用推行错误的行为来取代商纣的残暴统治。他们2人对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做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河北迁安市南,当时属孤竹国地),以山上的野菜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山,并答应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辞大意是:“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西周用残暴代替残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快死去了,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历史评价

        后人对夷齐让国各有评说,这个典故发生在奴隶社会,在当时以及封建社会,在君主继位问题上,是非常讲究嫡庶、长幼之序的,然而现实中,同室操戈、近亲相煎、旁庶篡位、以臣弑君等**丅件时有发生。因此,在当时人们将夷齐精神视为仁、义的典范。在后人的评价中,虽有褒有贬,但出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再加之国人传统观念的延续,则褒者多贬者少。从历代名人对伯夷、叔齐的评述中,可充分显示出来。

        孔圣人在《论语》中曾先后五次赞颂夷齐精神,他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夷齐“古之贤人也“,“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亚圣孟子赞美说:“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不立于恶人之朝“。

        除二圣赞评外,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名人也都有尊崇和赞誉之言。管子说:“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韩非子说:“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屈原说:“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到了汉代,司马迁作《史记》,专门撰写了《伯夷列传》,而且将其排在七十篇列传的第一章。他写到:“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论,详矣“;“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行如此饿死“!司马迁在引用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名言后,接着写“举世混浊,清士乃见“以彰夷齐之德;他还认为:“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唐朝著名家韩愈专门撰写了400余言的《伯夷颂》。颂词中有:“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他认为夷齐“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己,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北宋司马光《题伯夷庙》诗中赞美:“夷齐双骨已成尘,独有清名日月新。饿死沟中无人识,可怜今古几多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俘囚禁期间,曾写一首《和夷齐西山歌》。元兵统帅劝降时说,“国己亡矣,杀身以尚,谁复书之?“文天祥凛然地答:“商非不亡,夷齐自不食周粟。人臣自尽其心,凯论书与不书?“并咏诗抒怀:“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可见文天祥是以夷齐为楷模的。

        元始祖忽必烈,将夷齐推崇到至高无尚的地位,特颂诏追封先圣伯夷为“昭义清惠公“,叔齐为“崇让仁惠公“,并立庙祭祀。

        明宪宗成化九年,皇帝派大臣到永平府夷齐庙致祭,其目的在于尊夷齐为大明“永范纲常“。明亡后,爱国学者顾炎武,特谒夷齐庙并留诗:“言登孤竹山,屹焉思古圣。荒祠寄山椒,过者生恭敬!“又有诗言:“甘饿首阳岑,不忍臣二姓。“

        清乾隆皇帝曾两次临幸夷齐庙,留下御笔诗文160言,并刻碑铭文,其诗首阕是:“史迁著列传,夷齐乃居首,慷慨念声施,青云期不朽。“

        孤竹古国之伯夷、叔齐二君,自饿死首阳山至今,已逾3000余年。在此漫长的岁月中,历代名人对二君赞誉不绝,崇尚备至,几天微词。上述列举名人美言,仅为代表。赞颂之旨,自是奴隶主和封建主阶级统治需要之使然,但亦与国人长期崇尚仁、义美德有关。

        然而,不管历代如何评价,最终只有掌握唯物史观的无产阶级才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1949年,当中国革命胜利已成定局之时,毛丅泽东站在**主义的高度,发表了《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文中说:“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丅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自有了唯物史观,也就改变了对夷齐的评价。

        不论历代名人如何评价,评价中都带有评价者的阶级烙印。然而,不论任何人物,只要对社会发展是促进的,就应该赞颂;只要对社会发展是促退的,就应该批判。对伯夷、叔齐的评价亦然。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