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流言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流言 (2 / 4)
        自古来,黑井的盐税就是国家、地方都盯得死死的一块大肥肉,不管时局怎么样变化,盐运使都少不得要派下来。

        盐运使可是一个美差,争破了头的肥缺。一但上任了,每每来黑井监督、视察,总不会空手而归。

        商人们自然也懂得这些道理,不怕你换了谁来,只要是个人,你来我往间,酒也照样喝,小曲儿也照样听。他们总能够在充分的情感交流之间,官家的差事也办妥当了,商人的生意也照做下去,私下里,该贩的私盐也贩了出去。

        俗话说的好“针过得去,线过得来!”,大家总能把握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度,把生意做下去。

        现在,听何老爷说这话的意思,怕不是又有什么变化?生意人们纷纷紧张了起来。

        “何爷,您在省城莫不是听到什么风声了?”杨老爷斜着脑袋,试探地问了一问。

        “哼哼……”何老爷鼻子一哼,冷笑了几声,又接着说:“有些年轻人,读了几年洋书,打了几场胜仗,就开始鼓动着改什么制!说是好听,要让老百姓都吃得起盐!哼哼……笑话!说白了,就是惦记上了咱们这熬得出金元宝、银元宝的盐井了。”

        这话一说出来,大家一下子就炸开了,是啊!这可是大事。

        当时,黑井采用的是传统柴火熬制方式制盐,几百年来的砍伐,已经将周边几十里内原本茂密的山林砍伐殆尽。山林破坏之后,一方面自然灾害愈发频繁,另一方面制盐所需柴火只能从更远的地方采伐,制盐成本越来越高。

        自古传下来,盐井就是属于私人灶户所有,只是,后来盐政定下规矩,井中产出的盐卤水由官方控制着开采数量,灶户们再根据自己拥有的股份分配盐卤水,自行开灶煮盐。一代代人的传下去,分家的、变卖的,种种变迁下除了几家大灶户之外,盐井的股份越分越少,生产规模愈发分散,制盐成本更是年年升高,云南盐价日渐昂贵,吃不起盐也就成了常态。

        再加上,这连年的征战,控制着地方经济的军阀们军饷已是捉襟见肘,吃不起盐的老百姓也叫苦不迭。此时,有些聪明的年轻官员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提出了关于盐政变革的最初构想。

        一方面,想把盐业这个摇钱树抓在军阀手中,补贴军饷亏空;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集中生产降低成本,让盐价也能够降低一些,让老百姓少些埋怨。

        这一举多得的想法一旦提了出来,自然少不了支持的声音。

        但是,这终究是一场只有一个赢家的博弈,最受影响的自然就是黑井盐商们的利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