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七章 在山草堂日记 (1 / 6)
新城办公楼,陕西考古会。
房门虚掩,珍妮轻轻推开时,一阵穿堂风把若干张黑底白字的碑拓吹卷到众人脚前。
定睛看去,不足二十平米的室内,数口黑铁皮箱横七竖八。两箱之上横架一块木板便是办公桌,美髯及胸的老者,正以石镇按压住桌上散乱飞舞的各色纸片。偏僻而狭小的空间,完全符合捉襟见肘的现实。
吕道士弯腰捡起一幅拓片,自上而下书有“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不由得叹道:“好字!好经!”
“好在何处?”须髯老者问道,眼藏笑意。
吕道士微微一笑,指示诸人观看。
“看字体当是汉隶,内容出自易经。”王菊人回道。
“汉隶,易经……天行乾……今文易!”珍妮惊呼道。
须髯老者颔首道:“秦火之后诸经散佚。东汉末年,流弊丛生,穿凿附会之说甚嚣尘上。熹平四年[1],汉灵帝正定《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七经,由蔡邕以隶书誊写镌刻上石,历时九年,凡两面刻碑四十六通。此乃华夏历朝首次官定石刻经本,称‘熹平石经’。不幸七年后董卓作乱,碑石尽碎,其所存者委于榛莽,道俗随意取之。唐贞观朝,魏征辑录收聚,所存不过十之二三。武周换祚,强行搬运于两京之间,落得个尽数不存。”
“有宋一朝,诸经虽偶有发现,独不见周易。不意千年后,贫道眼福尤胜过宋人。”吕道士笑道。
“蔡邕手书七十万字,至今残碑字不过七千,国内十不存一,余者悉数流去东瀛。”
听须髯老者言罢,徐悲鸿叹道:“丝竹纸帛,书写皆不如石碑。石碑代表着文明传承之端庄凝重。有形的根断了尚能延续,无形的根断了才是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须髯老者道:“此言极是。髯翁[2]重金购此石于河洛之间,马文彦押运入陕,皆为文明之繁衍。然溥公对残碑真伪颇有异议,费用拨付迟迟不允,唉,老朽亦非政要,惟有一片寒微之赤诚……”
此时,迟到一步的菊坞先生拱手喝道:“一叟先生,鄙人来讨要六骏拓片是也!”
“所以说,最后你们又扑了个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