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弃婴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弃婴 (1 / 3)
        中华五千年间有一国,国号为洵,皇姓为奚,在位皇帝尊号为崇文皇帝,名奚无咎,为该国第三任,年号为景运,皇帝才质平平,好文墨之事,朝臣良莠不齐,因建国不过三十余载,一些老臣尚在,忠言常萦于耳,佞臣受压,国王除了玩乐其它倒也不算昏,故国事暂且说得过去,

        故事首先发生在京城南边的一个小城名叫曲江城的城郊,唤柳家村,该村人家姓柳,毗邻曲江,多数以养蚕缫丝为生。那是景运元年的一个清明节,城内外的人都熙熙攘攘地往城外上坟拜祖。一位农户带着一位五岁的小女儿也来祭祖,这些在郊外居住、身份低下的农户上坟的地方是与城中的大户人家分开的。农户名叫柳大石,穿着粗布麻衣,平举着一个托盘,上面盛着祭祀的黄纸钱,身旁的小女儿手拿着一小壶水兑的酒,这女孩虽穿得寒碜,但是小脸十分秀气,她叫做柳菊望,这名字是孩子爹当年秋日喜得一女后,向本村一位开私学的先生请教的,据说取自苏诗“手把菊花,东望忆陶潜”之句。

        今日本来是全家都要来祭祖的,但是柳家发生了一件事使得全家都沉浸于悲伤之中。柳氏好不容易又怀上一胎,想着生个男孩就大吉了,可谁知昨日打扫蚕室时不小心绊了一跤而流产,郞中说可能以后再怀不上了,故其今天还在家哭呢,故今年清明只有父女二人来上坟。他家的坟比较偏,在长满白桑的山上的高处,这山因之名白桑山。

        就在柳家父女前往祭坟的同时,一位看似是富贵之家的家仆样的男子,四十岁左右,穿着灰蓝的丝绵衣服,神色慌张的穿插在城门口出来的人群中,怀里还小心抱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包裹。不像是来扫坟什么的,而是径直住曲江边的山上小步趋走,一路头掩着,低低的,应该是不希望被人认出来。

        这人比柳家父女先到大石家的坟地处,真是很巧,一丛草木刚好遮住了柳大石家的两抷坟,那人东张西望了一下,确定附近应当不会有什么人了,这才就打开了包裹,竟然露出了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身上裹了一点绵布。男子瞅了个平坦的地方扔下婴儿,带着原先带来的包裹抄小路走了。

        柳大石一路上和小菊望走着,一言不发,想起心心念念的孩子没了,不由地叹了口气。女儿看在眼里,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想让爹不那么难过,天真地问道“爹,我们什么时候能到啊”,装着捶腿,望向她爹。

        柳大石从思绪中回来,更加怜爱地朝着女儿道“快了,望儿,你每年走一回这路,还记不清哪”,其实柳大石也知道女儿的心意。

        菊望叹息道“人家的祖坟都低低的,我们家那么高,祖爷爷、爷爷奶奶们怎么不知道疼疼我,建低一点呢。”

        柳大石笑出声,道:“望儿,这是因为你爷爷啊喜欢清静,身归后不想受喧哗”

        菊望道“我当然知道啦”,一边走着,菊望一边兴奋地说着“爹爹常说我的爷爷可是一位举人呢,可厉害了,当时因为不愿意去奉承大官,就那个什么,什么五头米......”就这样说着说着到了坟地。

        柳大石和女儿跪在坟前,大石烧完纸钱后,从菊望手里接过酒,正欲酹酒时,二人忽闻似有孩婴的叫声,顺着声音,拨开灌木丛一看,原来是一个小小的婴儿,父女二人觉着一阵惊奇也有一分兴奋,过去一看竟是个女婴,这柳大石稍稍失望些,却又立马抱起婴儿细声说道“是个女娃”,这时发现了地上的一块锦上有个“乐”,这应该是孩子的姓了,柳大石叹口气,既如此留下姓氏,又为何将这孩子扔于此无人之处呢!

        菊望抬头瞅着婴儿道“爹,真可怜,肯定是被人扔了,我们抱回去给我当小妹妹好不好”

        柳大石笑道:“好,好,只是你娘那一关可不好过啊”。于是二人妥当后带着婴儿回了家。

        回来后已是吃午饭的时刻了,菊望一进门就开心叫娘,柳大石急忙小声叮嘱道“先莫说婴儿之事”二人进了屋,看见仍坐在凳子上背着门抹眼泪的柳大娘,柳大石不无同情地道:“孩子她娘,我先去做饭了”,柳大娘扔了一句“孩子没了,有啥心情可吃的!”,头也不回。父女出了门。

        菊望首先道:“爹,我妹妹怎么办?她肯定也饿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