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译场 (1 / 3)
众人又商议了译经的程序。
众人最后商议的,是译场的设立和相关人员。
有唐一代,对于翻译佛经的规则十分严谨,朝廷设有专门的“译场”,由知名的高僧大德主持。
译场内人员数量十分庞大,翻译一部经书,少则五六百人,多则上千人。主要由九人管理各部人员,即:译立、笔受、度语、证梵本、润文、证义、梵呗、校勘、监护大使,分别掌管不同的任务。
寺院如果自行组织翻译经文,也需要报请地方州府长官,经过报备后并在其监督下,方可进行。同时官府也适当的对译场给予相关物资的调拨和人员的招募。
私自翻译佛经是被严格禁止的。
法性寺在历史上显露名声,就是因为天竺人真谛三藏曾在此翻译过佛经。
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真谛三藏在回往天竺途中,因风向改变,海船飘回广州。时任广州刺史欧阳頠(Wei三声)奉请他为菩萨戒师,迎住法性寺。
天嘉四年,他应慧恺、欧阳頠等人的礼请,译讲《大乘唯识论》(即《唯识二十论》)和《摄大乘论》等;天嘉五年,又译讲《俱舍论》。当时的僧人慧恺和尚就曾自荐担任笔受一职。
此时,因为玄奘法师开创了“新译”翻译方法,与南北朝时代的鸠摩罗什等人的“旧译”方法差别很大。
玄奘法师要求对于佛经的翻译必须是忠于原本,逐字逐句的信笔直译,达到“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实际上,被称作“三藏法师“第一人的鸠摩罗什所翻译的代表作如《金刚经》、《阿弥陀经》中,就使用了大量的“意译”。鸠摩罗什也是在前人基础上,改变了按照发音翻译的旧法,直接用汉字将佛经中的意思表达出来。
比如梵音“纥里那野”,就翻译成“心”;梵音“素怛览”,就翻译成佛经的“经”字。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早期的佛经翻译家们,除了通晓经、律师、论三藏以外,同时既通梵语,而且汉文娴熟。否则的话,这其中哪一个不通不熟都做不到。
因为玄奘法师的“新译”方法的流行,他所提出的“五不翻”要求也被普遍遵循。即:
一、秘密故。如咒语等因其有秘密含义不翻,只按发音转换文字而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