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八一 兵变玄武门(四) (3 / 3)
当天,李渊知道大局已定,无可挽回,然而国家还必须要迅速稳定下来。他只能顺从李世民的意思,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并颁布诏书大赦天下。把叛逆的罪名只加给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对其余的党羽,一概不加追究。并宣布所有大臣都各归原职,一概既往不咎。众人这才安定下来。
李渊又召李世民前来,短短几天,李渊已是非常憔悴,须发全部斑白。他缓缓地对李世民说道:“近些日子以来,朕也是惴惴不安,几乎产生了投杼之惑。从今天起,军国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
“父皇,儿臣还是愿做那个为父皇冲锋陷阵的那个秦王,心甘情愿地当好父皇的马前卒。国家安宁,社稷平安,儿臣的心愿已足,决无有其他非份之想。这大唐的天下,非父皇不能治理。儿臣惶恐,请父皇收回成命。”
李渊叹了一口气,虽然声音很低,但态度非常坚定地说道:“朕意已决,太子勿再多言!”
李世民跪了下来,伏在高祖的胸前,号啕大哭良久。
至此,李世民顺利地实现了权力的过渡。
至此,玄武门之变才正式落下帷幕。
对于玄武门之变,史书上多有记载和评述。如今看来,不管用什么样的言语去评述它其实都不为过。这次宫廷政变斗争之惨烈,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极其罕有。李世民在失去兵权的情况下,仅凭手中的八百精兵,实现绝地翻盘,确实是相当的不容易。从笔者看来,玄武门之变的始作俑者,实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正是李渊的优柔寡断,或左或右的态度,使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走上了极端。李建成则成为了这场政变最大的牺牲品,也成了后世之人倍加惋惜的一个悲剧人物。
对于李建成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现在史书上是见仁见智,有人说他是仁厚恭雅,有一代君王之风。他辅佐李渊主内,李世民主外,数年间从晋阳出发,以三万人起兵到全据关中、河东只用了短短的四个月。而到李渊在长安正式称帝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历代王朝筑基之速无过于此。这在很大程度上当然不能排除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的功劳。所以李建成的功劳肯定不小,只不过是因为他主内,功劳总是被他的父亲所掩盖,只能达于朝堂。是以朝中大臣可能都知道李建成的能力,所以大都倾心的拥护他。而李世民因为在外征战,攻城掠地,声名更容易远播,身边也更能够聚集一班文臣武将。因此在玄武门之变中,他毕竟能占得先机。
当然,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后来史书上对李建成的抹黑,肯定与李世民的操纵有关。但笔者能看到的,只能是这些史书,所以在写的时候,有些偏颇也在所难免,请读者谅解。
但李世民不管在玄武门之变中做了什么,他登基以后,励精图治,一个贞观之治,把大唐一步一步推向全盛,则是他对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莫大的贡献。与这一贡献相比,他身上其他的瑕疵、缺点就都是小问题了!
历史,永远是胜利者的代言书,失败者的墓志铭!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