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埂断壁上的一朵小花不会说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残埂断壁上的一朵小花不会说话
        “在北京大学的燕南园中,有许多同学都曾见到过一位身材十分矮小,常独自静静的坐在青石板上望着来来往往的学生,眼睛里充满了童真的老人。有的时候他会慢慢地绕到一段残埂断壁后,摘一朵小花,隔着矮墙递给过往的学生。”

        这一段出自《给青年的12封信》的序言。这个单纯又可爱的人便是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也许发出的是惊叹,包括我也不例外。这个举动是多么的浪漫,但又多么的突兀,许多学生的第一反应便是加快脚步,慌忙跑远,换作是我,也无非这么做的。可你又仔细想来,那些小心翼翼从老人手中接下小花的人,是多么幸运啊!

        “他们接收到的不仅是一朵盛开的花儿,更是一位大师越过残埂断壁,想要向后人传递的旷达风范啊!”

        走近这个,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当中,经受无数的苦难与痛苦,却依然愿意怀着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的老人,不难发现,他一生的成就就是这一身。从头的情与理,到口的无言,到手的动与静,到躯体的谦虚,最后到足弓上承载的这么一个鲜活而有意义的生命。你看,他满是沧桑的脸颊,是否每一个皱纹都代表着一个挥之不去的哲学?你看,他深邃的眼眸,是否汩汩地流出了他露珠般的思想和为人为文的品格?亲切随和的谈心,胜过百家争鸣。

        我赞成夏丐尊的说法:他那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少年感服。

        也许,你会说这并不稀奇,那么,我就要用我微不足道的措辞为他涤垢洗瑕了。

        你知道“无言之美”吗?这一点我印象最深。“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不是老先生说的,这是孔圣人说的,不过,老先生是赞美的。以我认为,天是厚德载物之主,行四季生万物,正是因为它不说话,才有着让万物来品味的美。老先生从美学的角度去考虑,“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老先生的话已然十分精辟,我不敢随意翻译,生怕脱离了其所要告诫世人的本意半分。

        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也就是说言是死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也就是说意的遐想是活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言啊,终究不可达意,反而言多必失。那么,无言难道就能达意了吗?

        老先生告诉我们,不能无病呻吟。拿美学来讲,就是不违背美术的基本原则——不说谎。

        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似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人生要有余蕴,才是一个有内涵的人。

        光说道理可道不出苗头,老先生以美学及,以远推近,再在眼前用熟悉的例子拉近与青年之间的距离。陶渊明写了一辈子的田园诗大家都不陌生。可是,乡村景色还有多少是他未提及的呢?可他寥寥几句话,就能把乡村风景描写的这么真切,从此可知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你且做到无言,来达意这首诗。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同样,我也没有读出其中的意味,可老先生也不告诉我们了。接着,我就产生以下的遐想:老先生借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吗?这是纯粹的写景还是另有他意?所表达的情感又是什么?于是,你不得不赞叹老先生的写作手段很高明。这,大概就是写作的留白。

        再回到老先生最爱的美学,每一座雕塑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但是雕像本身已经极其耐人寻味了。因为他无言。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注重含蓄不露,雕刻就以静体传神。《拉阿空》是希腊著名雕刻,无非是几个裸体身上缠了几条蛇,表情很痛苦,受了刑法快死了一样。真的很神奇吗?他不足以拿来说是著名雕刻罢。且慢,先别急着离开,你不妨多驻足看他两眼。咦?这三个人为什么两个矮小,一个高大?高大的那个是两个矮小少年的父亲吗?他们的手怎么都断了?哦!这一定痛苦至极吧。他们三个看似是毫无联系的个体,实则眼神是缠绵在一起的。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好像都有难言之隐,眼神里流露着怪异,是痛苦还是不舍……

        这仅是我的遐想,这么看着想下去,恐怕一天都不嫌多!

        “天上的云霞有多么美丽!风涛虫鸟的声音有多么和谐!用颜色来摹绘,用金石丝竹来比拟,任何美术家也是作践天籁,糟蹋自然!无言之美何限?让我这种拙手来写照,已是糟蹋枯骸!这种罪过我要完全承认。”

        为老先生涤垢洗瑕简直是我的荣幸,只怕自己也是言多必失。老先生道不尽的优点和见解,只得在此搁笔。

        我悠悠然走出大门,忽然释怀,可是有一位老人翻过残埂断壁献来一支小花,我欣然接受,请教他怎样才能读懂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他乐呵呵地回答:“给留点旁白,让人生无言之美。”

        倘若有人骂我胡言乱语,我也只好引陶渊明的诗句回答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