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52章 汉化东胡草原 (4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番外第52章 汉化东胡草原 (4 / 6)
        谷  而历史上毛子在西伯利亚种黑麦,倒是没有普遍用放火的方式,但他们的休耕周期更长,一块土地种完黑麦后,多的能休上四五年,等秸秆彻底烂透还田再回来种。

        但那是建立在西伯利亚面积更为广袤、人口更为稀疏的前提下的,那儿不差荒地。通辽、赤峰一带跟西伯利亚还是没法比的,还是要稍稍注意节约土地。

        一番勤政治理,估计今年当地的百姓就能实现自给自足了。

        另外,朝廷发放给当地百姓的土地虽然多,但早期有五年的垦荒免税期,后续五年还有减半征税优惠。加起来十年期满后,也只按照“占田一百汉亩”的理论产量的三十税一来征税,也就是休耕轮作的土地算是白送的。

        这样优惠的税收政策,也就足够充分调动当地人好好种田生产了。

        一千汉亩地皮里,剩下的七百汉亩当然还是保留草场状态,可以适度放牧牲畜,但是朝廷会派农政官员帮忙宣传、统筹,告诫大家注意规模,

        不要超过“四十汉亩草场放一头牛或五只羊”的规模,因为原本当地的乌桓和鲜卑人都是“游牧”的,一个地方草吃完了就换个地方。

        现在改成了“牧而不游”,每户人家草场都是固定死的,不让再随便迁移,这就要一定的数学工具辅助,算好养羊规模,免得夏天草旺盛的时候脑子一热养多了、草消耗过快秋冬饿死。

        按照朝廷的最新规划,也就是每户牧民不能超过十二头牛马或者六十只羊的养殖规模。

        汉末的游牧民族,本来是不修牛羊食槽,也不会搞有组织地大规模割草囤积饲料、手动投料的。他们的生产方式都很粗放,全是让牲畜自己直接在地上吃草。

        现在改了不许“游”之后,劳动强度当然要增加,朝廷的农政官员小吏也得下乡讲解,教大家打草青贮,甚至教人不能完全指望牧草自然生长,还可以撒点苜蓿种子。

        总之就是渐渐把当地人民改造成完全定居生活方式。

        不过,定居放牧的劳动强度虽然大些,比种田还是轻松很多。所以税率肯定也要比耕种类的农业税高一点,暂定是十五税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