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大学之道 (6 / 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0章 大学之道 (6 / 8)
        目标是需要分解的,一个人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有终极目标。比如成为世界冠游泳冠军,比如在某个时间内行业的第一名。终极目标是宏大的,分解后的目标就是一个具体的,有明确衡量标准的。比如在四个月内,把游泳的速度提高到每分600米。当目标被清晰地分解了,目标的激励作用就显现了,当我们实现了一个目标的时候,们就及时地得到了一个正面激励,这对于培养们挑战目标的信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目标进度控制四大步骤:每天要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确认再确认,图片化目标,视觉化目标,增加达到目标动力,每周总结、每月总结、每年总结。如何增加动力呢。你要问自己,要得到怎样的结果,如果做不到会有什么样的痛苦,不行动有什么坏处,假如马上行动有什么好处,制定期限马上行动。

        设定目标的五项原则:明确具体,量化考核,具有挑战,长短结合,有时间限制和奖惩措施。

        分解目标的六大步骤:规划你的人生蓝图,设定中、近期目标,设定年度目标,把年度目标拆分到月,把月目标拆分到周,把周目标拆分到日。

        大多数人没有目标和行动力,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比较安逸,没有兴趣爱好和志向,无法让自己的心灵与当下的事情产生共鸣。

        第07节大学里的感动

        不是大学里缺少感动,是你没有感动自己。要想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前面我有写到,我在KK英语口语培训学校学习英语口语,和朋友一起创业,去外地参加企业管理的课程等等。每当我想起这些事情的时候,内心涌动着一难以形容的力量。这些经历有痛苦的,也有快乐的,会让你有一种情怀。不管你以后工作还是创业,这种情怀都会让你保持一种激情和力量。

        俞敏洪老师在一次演讲中分享了他的故事。五年中读了八百多本书。大学校园的生活有很多美好的回忆。我记得我们班有一个男生,每天都在女生宿舍楼下拉小提琴,希望能够引起女生的注意,结果后来被女生扔了饮料瓶子。我还记得刚进北大那会儿。我不会讲普通话,恰逢第一次开班会时同学们互相介绍,我刚说了一半,班长便站起来跟我提意见:“俞敏洪同学,你能不能不讲日语?”我当时尴尬极了。后来,我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捧着收音机在北大的小树林中模仿广播台的播音,努力学习普通话。人的进步是一辈子的事情,大学学习只是起点,而非终点。在北大学习期间,我很有幸见过朱光潜教授。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我们班的同学每天轮流推着轮椅陪他一起散步。每当我推着轮椅的时候,我的心中就充满了对朱光潜教授的崇拜,为此,我在大学读了大量美学方面的书籍,朱光潜教授写的那本《西方美学史》,是我进大学以后读的第二本书。我刚到宿舍时,见一位同学躺在床上看《第三帝国的兴亡》。我问他:“进了大学还要读这种闲书吗?”这位同学把书从眼睛上方移开,看了我一眼,没理我,继续读他的书。那一眼一直留在我心中。我后来渐渐明白,进了北大不仅仅是来学专业的,更要广泛,才有资格称自己为北大的学生。《第三帝国的兴亡》就是我在北大读的第一本书,而且读了三遍。读完后我去找那位同学聊聊读后感,谁知他说已经忘记了书中的内容。我进北大前连《红楼梦》都没有读过,看到同学们一本一本书在读,我拼命地追赶,五年中读了八百多本书,但比起其他同学还是少。我们班的班长王强是一个书虫,他每次买书我都跟着去。当时北大给我们每个月发二十多块钱生活费,王强把生活费一分为二,一半用来买书,一半用来买饭菜票。买书的钱绝不动用去买饭菜票。对他来说,省吃俭用可以,不读书不行。我们班的读书氛围非常浓厚,光诗人就出了好几个,例如西川,真名叫刘军,就是我们班的。我还记得我的导师李赋宁教授,曾是北大英语系的主任,他教我们学习《新概念英语》第四册,其板书堪称一绝:从黑板的左上角写起,等到下课铃响之际,刚好写到右下角结束。我在北大最后一年由于心情不好,导致英国史这门科目考试不及格。我找到任课教师罗经国教授说:“如果这门课不及格,我就毕不了业。”罗教授回答道:“我可以给你一个及格的分数,但请你记住了,未来你一定要做出值得我给你分数的事业。”从那时起,罗教授的话成为我的座右铭。可见,北大的老师不仅学富五车,而且宽容。我从视频上看见许智宏校长对学生唱《隐形的翅膀》,感动得热泪盈眶。像一只蜗牛爬上金字塔。读书有时也会苦闷。我的苦闷有两个,一是普通话不好,二是英语水平差——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只会背语法和单词。我在高考中英语得了高分,分班时被分到了A班,但一个月后我被调到了C班,C班叫“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就像刚才吕植老师说的,就算你高考成绩不错,甚至考了第一名,但进了北大,骄傲的资本一点也没有。北大的精英太多了,你的前后左右可能都是智商极高的同学,他们不是高考状元,就是各个省的第二名。怎么办?只能拼命追赶。那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尽管我每天几乎都要比别的同学多学一两个小时,但到大二结束时,我的成绩依然排在班内倒数几名。屋漏偏逢连夜雨——我读大三时得了一场重病,在医院里住了一年。住院期间,我坚持读书,还写了六百多首诗歌,可惜都没有出版。到大四毕业前,我的成绩依然位于班级下游,不过我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知道自己不够聪明,只能持续不断地努力,才可能获得成功。毕业典礼上,我说了一段心里话:“祝贺大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请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事情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四十年。”有一个故事说,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动物只有两种,一是雄鹰,它靠自己的天赋和有力的翅膀飞了上去。在座有很多“雄鹰”,你们可能很轻松地就能在北大毕业后进入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名牌大学继续深造。我刚才提到的班长王强也是“雄鹰”,他的模仿能力超群,到任何一个地方,听任何一句话,听一遍模仿出来的绝对不会两样。王强在北大广播站当了四年播音员。我每天听着他的声音,羡慕得要命。另一种动物则是蜗牛,它只能爬上去。从底下爬到上面可能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在金字塔顶端,人们确实找到了蜗牛的痕迹。我相信,蜗牛不会一帆风顺地爬上去,它中途会掉下来,然后再爬,再掉下来,再爬。但蜗牛只要爬到金字塔顶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获的成就,跟雄鹰是一模一样的。我就像一只蜗牛,一直在爬,也许还没有爬到金字塔的顶端,但只要在爬,就足以给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动的日子。如果不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那我们的生命就是白过的。从一岁到十八岁,我们听老师和父母的话;十八岁后,我们要独立生活。只有创造一些让自己感动的日子,才能够感动别人。

        第08节家庭关系

        大学生与父母意见不一致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大学生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的关系相处不错,在家里和父母却缺少共同语言。父母对孩子的言行看不惯,孩子对父母的管教也听不进去,甚至和父母顶顶撞撞,争得不欢而散。这种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给我们精神上带来很多苦恼。

        我们和父母最大的不同是价值观的冲突与矛盾。既然是父母,我们就要让着他们,我们必须有耐心地听完父母的唠叨,用心记住每句话,等他们说完之后,再发表言论,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父母可以真正地理解我们的想法。

        当然,很多时候父母担心我们,才不会同意们的做法。如果我们拿出了成果,父母也会为此感到骄傲。从此,父母也会对们刮目相待。

        第09节爱情与责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