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0章 大学之道 (1 / 8)
这章是我对大学生活的总结,涉及学习、生活、考研、求职和创业等方面。我总结了常见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部分问题和内容来源与网络段子,但是这不影响本章的教育意义。
第01节学习的目
大学教育是普世教育,而不是为某个人量身定制的。你想成为老板和领袖,要到商场上去历练;你想成为技术型人才,要到高新科技或工业园区去历练;你想成为学术型人才,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发挥。大学是各种理论和思维云集的地方,体验其中,为所用。
大学给了了一个平台,该如何为所用。
大学的人脉价值。大学毕业后,价值观相似的同学会经常联系,机会成熟了,他们选择在一起组建事业。例如,**的俞敏洪把出国的王强和徐小平凝聚在了一起。例如,有人能进北大和清华,这些有背景的认会是强强联合,为以后的事业和工作奠定了基础。而你在名不经传的大学,就没有这些关系和资源和平台可用,那就要自己借平台。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人毕业后,去读了MBA,其实是升级自己的圈子和人脉。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名校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努力和正确的方向让们的人生得以飞翔。在大学里,学生会或者社团中就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毕业后,很可能这些朋友就是你事业的伙伴。所以一定要在大学里,就学会交际。
大学的学习价值。是学生,要做好学生该做的事。发现自己,了解社会,把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目标统一起来。如果毕业后选择工作,现在就要学习职场技能;如果毕业后选择创业,现在就要为创业做好准备。如果毕业后做学术现在就要钻研。在大学里,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图书馆是大学的一个宝藏,会开采者才会收获财富。俞敏洪回忆大学时,讲到自己读了一百本专业以外的书,在创业的路上自己是多么的受益。通过大学的学习和历练,建立一个强大的自我。通过体验和总结沉淀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和价值观体系。
我们学什么,跟谁学,怎么学。
儒家文化培养人的小白兔心性,让人不能强大,不能自由。传统文化有着精华,也有糟粕。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农业时代的文化已经不合适当今社会的发展了,因此我们要有申辩式思维。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例。
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知识,另一种是专业知识。普通知识无论有多么丰富或广博,对于积累财富并无很大的帮助。著名大学的各个科系,应该说真正聚集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各种普通知识,而多数大学教授并没有多少钱。他们专精于传授知识,而非组织或运用知识。只有将知识组织起来,并通过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巧妙地向积累财富的方向的迈进,知识才具有吸引力。正是因为缺乏对这一事实的认识,人们错误地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只是潜在的力量。只有而且如果能与明确的行动计划和明确的目标相结合,知识才能成为力量。这也是教育机构无法成功地引导学生组织和运用知识,所有教育培训机构的“缺陷”由此可见。任何构想的背后支柱,都是专业知识。遗憾的是,那些拥有更多专业知识的人,没有大量的财富,他们欠缺创业的好构想。专业知识易得,而创新构想难求。可以学习的知识很多,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学什么,跟谁学,怎么学却是一个大问题。今天信息都爆炸了,那我们更需要效率,那就要掌握核心。格力说:掌握核心技术就可以一统行业。所以我们要学习核心中精华的东西,为所用。
那我们跟谁学呢。你会发现所有的老师中,孔子很厉害,两千学生中,七十二人在各行各业是翘楚。鬼谷子的两个学生苏秦和张仪,通过纵横捭阖在春秋战国叱咤风云。这些大成者,值得们学习,但是那是封建时代的智慧。时代不同,答案也不同。今天,你要看各行各业的老大,要跟他们学习,直接进入当下,消化各行业成果最好的人背后的思维体系,转身为所用。而不是听他们公的演讲和心灵鸡汤,公开的情况下,很多人事不敢讲真话的,所以要看这些人成功背后的思维体系和失败的教训。所以我们要学核心,跟社会学和行业大佬学,触摸事物的核心,体验其中,为所用。由此明白,让自强大的两大途径:第一,找一个有结果的人指导们;第二,丰富自己的经历。
学习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强大的自我。
第02节兴趣与志向
首先想说明一点,这几个关键词很重要,这些关键词会给你的人生的导航。很多人会忽视这些关键词,以至于人生到三十五岁还是迷惘,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要想知道自己的兴趣,就要接触充分的信息,广泛涉猎书籍、行业和科技等等。但是大部分大学生都把时间花在了朋友圈、微博、电影和玩乐上,甚至连上厕所和坐车的时间都不放过手机。兴趣可以带给你愉悦,兴趣也是多变的。例如:今年你喜欢书法,明年你喜欢钢琴,后年你可能喜欢绘画等等。我们羡慕别人的工作,这种感觉往往是们自身兴趣的一种投射。一个喜欢IT的人会羡慕比尔.盖茨而不是鹿晗;一个对管理感兴趣的人会羡慕张瑞敏的工作而不太可能是姚明的工作。所以找个安静的地方静静的回忆在过去的某段时间里你曾经对某个事物比较强烈的羡慕经验,从中是否可以体会出喜悦。职业测评有其科学性,毕竟只能参考,你很难依赖职业测评发现你真正的兴趣。兴趣与本人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息息相关,既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而发现的。没有人比你自己本人更了解你自己,其他人的建议都只能作为参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