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章 要经得起风浪 (2 / 2)
于是,杨宇找到一部出租车,从出码头到离开随港的几条路跑了跑,然后回到宾馆,对照地图,认真研究了路线,和出现情况的应对方式。
汽油是个问题,车跑不了多远就开不动了,稽查人员近似于守株待兔。杨宇于是又买了一个三十升的塑料油桶,灌满汽油,自己又做了个加油管,藏在出码头路边的树林里。
两天时间,杨宇做了充分准备,特别是这天下午,在空调房美美的睡了一个下午,晚上,杨宇如约来到柳塘村。
说是个渔村,不如说是个小区,因为靠近随港城区,这里人们收入很好,家家盖起了小楼,有的人家还经营起宾馆和小饭馆,村民也豪放阔绰,只是大路东北边的渔船码头腥臭味太大,好在当地人都已经习惯了。
之前杨宇就打听了,说起齐二哥都知道,年轻一点的叫齐二爷,之前是这一带下海打鱼的行家,潮汐、水道和渔情都掌握,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承包大队渔船的人,后来开始运来电视机、电子表一类的,年岁大了,自己干不动了,让儿子侄子接自己的班,还是干倒腾货物的买卖。
杨宇敲开齐二哥家的门,一个年轻妇女开了门,杨宇说:“我找齐二哥。”妇女向屋里喊了句:“爹,有人找。”“来吧。”屋里传出老人的声音。
杨宇进了客厅,里面虽然明亮,陈设却很简单,摆了两张八仙桌,桌子四边都各放着一条凳子,这里看上去更像吃饭的地方。
杨宇进来,看了看,把提包放在了南墙窗户下边的墙角,这时,一个老人走了进来。
来人六十岁上下,和杨宇身高不相上下,长方脸人稍黑,平头,手里拿着一个“大哥大”,下身穿军绿色的裤子配黑色布鞋,上身穿白色老头衫披着件蓝黑色中式对襟盘扣褂子,目光有神,眉头和脸上有不少皱纹,这里面不知包藏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
老人进来便被杨宇带来的人造革提包吸引了,直接问道:“这里头装的啥?”声音洪亮,杨宇也佩服这么大岁数,这么足的中气。杨宇急忙过去拉开提包,说:“带些常用的。”
老人看看,是一包用塑料袋装的几件衣服,一些洗漱用具,一把长柄螺丝刀、一把扳手,老人看到军牌时,说了句:“讲究人呀。”杨宇拉好提包,站起身将冯总的便签纸递给老人。
老人看了一眼,用它点燃了一支香烟,杨宇发现齐二哥不认字,因为他在看便签纸时,把字拿倒了,而且目光聚焦在字上时,却没有做任何反应。
老人将杨宇让到八仙桌边坐下,这时开门的女人端着托盘进来,在八仙桌上摆了四碗菜:五花肉炖土豆粉条、辣炒海蛎子、姜丝炒小虾、蒜末虾酱拌芹菜,齐二哥说:“还有个人要来,我们边吃边等。”
这时,老人儿媳妇又端上来了一盆大馒头,两只碗和一瓶白酒,说道:“俺娘说了,少喝点。”老人没有理会,拿起酒瓶“嘟嘟”给自己到了半碗,把酒瓶递给杨宇,说:“喝点。”杨宇笑了笑,说不喝,老人将酒瓶放在桌上。
老人递给杨宇一双筷子,说:“不喝就吃。”然后端起碗“滋溜”喝了一口,杨宇拿过一个大馒头,掰开一半放在碗里,手里拿着一半,一咬,觉得这地方人实在,馒头还是这么硬,石庄的馒头以前也硬实,现在已经变得软了。
老人看到杨宇不怎么说话,就自己说起了以前的事,从解放到合作社到包产到户,说那时候怎么干也挣不到钱,渔民船小出不了远海,收入更少,那时候的房子比现在要矮一半,渔民打鱼又有危险,女人们都离开渔村嫁出去了,渔村光棍很多,后来好了,特别是这几年,搞养殖和出海都能挣到钱,稍出点力就能挣钱,村里日子好起来,正说着,有人敲门,还是儿媳妇去开的门。
进来了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见了齐二哥说了句:“齐二哥,孟总让我来找您,我姓魏。”齐二哥站起身,说道“知道,来来过来喝两口。”来人坐在杨宇对面,说了句:“不敢喝酒,还要跑车呢。”老头哈哈笑起来,说:“年轻人就是胆小,还是要经得起风浪,也好,小心驶得船。”说完将自己碗里的就喝完,说不喝就吃点,来人说吃过饭了,老人自己掰开半个馒头,吃起来。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