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老师长的支持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老师长的支持 (1 / 3)
        支委会上决定,部队加大训练强度,开始按照特战要求训练部队,训练大纲由张恒带领米志平和潘义忠编写,报师党委批准,教材由张恒负责到兄弟部队找母本,再印制,胡翰纯负责组织宣传和后勤经费等工作。

        张恒提出“三项同步”,就是基础训练、特战理论教育和训练设施建设同时进行,要在第一阶段完成,支委们对这个方案都赞同,杨宇第一次参加议事决策工作,很认真地参与讨论,也被战友们的热情鼓动得热血沸腾。

        张恒有自己的一套,一开始工作后就和战士们一起拉体能、一起施工,到了晚上又亲自讲特战战术,在大教室的灯光下,边在黑板上画图,边讲解处置方式。虽然刚开始没有教材,全靠张恒手里的一本《特战战例》,但张恒结合战例讲解战术,战士们能听得进去。

        训练场是张恒、杨宇、米志平和潘义忠几个人丈量完场地后,先绘制了规划图,才开始施工。这个训练场要比一般的部队标准高一点,而且增加了一个七十米长六米宽的泥塘和一个敌楼,泥塘还好办,当地都是红泥沙土,战士们有的是力气,轮流挖半天的功夫就挖好了。

        胡翰纯组织战士到外地挖些黏土和当地泥沙土混合在一起,倒在坑塘里的一半,再续上一半水,泥塘建成了。战士们高兴地庆贺起来,米志平悄悄地对杨宇和梁同根说:“我们像一群自制刑具的犯人一样,刑具做好了先给自己用上。”梁同根说:“我感觉到了,这个川娃子够辣。”听着梁同根学着张恒的四川话,米志平和杨宇笑了起来。

        敌楼就没那么容易建造了,按照张恒的设计,敌楼每层要三米半,不但没留楼梯,窗子也没有窗框,只是空洞,这是锻炼特战队攀爬能力,底层也可用于演练巷战。

        这些战士垒个矮墙,挖个避弹坑还行,这些工程没有什么技术要求,有体力就行。要建一个四层、每层三米半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就要技术了。

        好在有的战士入伍前在建筑工地上干过,自觉担任起了“建筑师”,和师里派下来的专家一起负责技术指导。挖地槽、搭手脚架、打筑板这些活战士们学的很快,浇筑水泥时,后勤部门聘请的施工机械和战士一起上,也是天公作美,没有阴雨天,两周时间,敌楼和一些设施就完成了。

        胡翰纯在全体大会上说:“没有想到我们的战士这么有潜力,不仅训练上是先进,就连施工建设也都是高手。”杨宇知道,这一个月训练很少,基本上都在施工,旁边洞库部队的战士,像看戏一样看着这群泥猴似得战友。可一个月下来他们对这些人刮目相看,规规整整的训练场建好了,走到外面,洞库的战士见了特战支队的战士也“矮”三分了,这都是战士们手上打了泡,挑破了裹上绷带,继续拉车、继续挥舞钢锨、继续敲打着筑板,一点一点“杠”出来的。

        上级对特战支队也很重视,除了资金的支持,被服、设施和枪械装备都很到位,为特战队员装备了最新的突击步枪,迷彩作训服和头盔也是最新式的。全新面料的作训服,全军头一份,用张恒的话说,是运用高科技手段设计的。

        穿着新式作训服,握着新式的突击步枪,和其他部队走在一起,投射过来的都是羡慕的目光。

        张恒看上去鲁莽,这是假象,其实张恒是个内心颇为细密的人,特战支队都是一些仅仅进行过一两年伞兵训练的年轻战士,在特战训练上都是空白,张恒借鉴原部队的训练方式,编写出一套为期一年半的初级训练大纲,和胡翰纯联署后,上报了师机关。

        师机关首长看到上面详细罗致的需要配备或借用的各种军械、需要支持的不同军兵种和数额客观的经费,马上签字“师党委研究”。

        为这件事师里专门召集了一次党委会,在听完张恒和胡翰纯的报告后,委员们对协调其他单位和经费问题进行讨论,都觉得很困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