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童年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童年 (2 / 4)
        火车行进的速度并不快,常常停下来让行其他车辆。闷罐车内只有靠上边小窗口透进来几缕不太强的光,透气功能并不好,车厢里温度因为几十个年轻人的火力变得温热了,很多人或倚或靠昏昏欲睡。

        杨宇坐在闷罐车的一个角落里,心中仍不能平静,这些日子自己做了什么,秦老师和家人们曾对自己给予厚望,现在自己是什么,在哪里,将要去做什么,脑海中一片茫茫。很有些后悔,自己如果一直努力,也可以像张志辉一样继续学业,也许能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明水中学每年都有七八个考上大学的。

        随着列车汽笛的长鸣,透过尼龙网看着无垠的田野,杨宇的思绪回到了童年。

        杨宇的故乡在古城市寿远县,明水河和浊水河两条河穿过县境,在县东部汇在一处,向东北流去汇入富河。全县工农业都很发达,工业有煤矿铁矿和金属加工、玻璃生产等行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和蔬菜,是华北大地上富庶的地方。

        如果没有十几年的瞎折腾,这里的人们应该是很富裕的。也就是改革开放后,有一部分人才渐渐的富足起来,大部分人还处在温饱状态。

        杨宇的家坐落在明水河南岸明水镇一个叫石庄的小村落,在高高的河堤下面,整齐的排列着红砖蓝瓦的房屋,家家的房前都围着小院,有的在院中种上枣树、石榴,也有的种上香椿树的。

        自然生长的槐树林包围在村的四周,一进初夏全村槐花飘香。一条小路从南边大路通向村子,在村中向东拐了个弯,再向北通过明水河小桥而去,路边是高高的杨树,春秋天从这条林荫路上走过,满目郁郁青青,心情定然很好,如是夏天,在路边的瓜摊上,坐下来吃片西瓜,暑气全消,清风徐来很是惬意。

        河堤有条不宽的沥青路由西向东,把寿远县城、明水镇、石庄村串了起来,让这个小村的更加交通便利起来。也是因为依靠城镇,石庄村的男人在家务农的不多,很多人是做金属件生意,相比东面的苏孟村和刘庄村,收入好很多。

        村子虽然叫石庄村,全村却是没有一户姓石的人家,杨家和谢家是大户,也有一些姓黄的,据说是外村迁过来的。村北河堤下原有一座祠堂,破四旧期间给拆了,从那时起杨家和谢家渐渐有了矛盾。

        这里民风淳朴,也刚强豪爽,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苏孟的猴,刘庄的牛,比不了石庄老石头。”说的是苏孟村人精明、刘庄村人爱“吹牛”、石庄村人硬气。

        明水河以前是条水流充沛的大河,20世纪六十年代,上游山区修了水库,河水流量就变小了,有段时间竟成了季节河。

        杨世宇出生的那年,华北这一地区却是连降半月暴雨,河水骤涨,让上下游两岸的人始料不及。

        明水镇干部到村,要求各村派人护堤,村支书杨世海和村长谢大头带着村中壮劳力上堤了。杨宇的母亲韩月芹此时即将临产,杨世宇的父亲杨永明在部队没能回家休假,家中只有杨世宇的姐姐杨冬梅和接生婆七奶奶,家中六神无主,一片慌乱。

        天还在下着瓢泼大雨,一阵闪电过后,接着一串雷声,村支书杨世海推门进来,看了一眼屋内的景象,对杨世宇的母亲韩月芹说:“三婶,镇上已经下了通知,让群众赶快向东台镇转移,你们先准备一下,我一会过来。”说完就出门通知其他群众去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