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3章 虞允文担任剿匪大都督 (2 / 4)
宋朝没有统一全国,边境时刻有战事,谁去?中央禁军去!谁指挥,枢密院(还是文官,当然枢密院和五军都督府职能相当,最早由功勋宿将位列其中,到掌府官员尸位素餐;从其与兵部的关系看,由以都督府为主,到两者之间相互牵制,再到兵部凌驾于五府之上成为国家军事的最高管理机构)。这就给人一个这样的感觉:在这个政府,文官要比武将来的实在(有权)。所以当时的社会舆论是偏向“文”,这是没有争议的。
如宋真宗时有个状元叫陈尧咨(中学语文课文《卖油翁》主角之一),读书厉害,武艺也不错,文武双全,皇帝哄他说,你如果愿意去做武将,给个节度使(最高军衔)你当。
陈估计也有点心动,回去报告其母亲,结果陈母大发雷霆,又打又骂,说你堂堂全国公**第一,当什么狗屁武将。(《湘山野录》: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为名臣,汝欲叨窃厚禄,贻羞於阀阅,忍乎?)。宋仁宗时期,皇帝试着把范仲淹从文官改为武官,范仲淹也不乐意,说把我划为武官被人看不起,不干!(《宋史·范仲淹传》:臣守边数年,羌人颇亲爱臣.呼臣为‘龙图老子’,今退而与王兴、朱观为伍,第恐为贼轻矣。辞不拜。)
但宋朝的“轻武”很大程度反映在社会层面,而社会认识并不代表统治者的意图,即“重文”不代表“轻武”。宋朝边疆一直有隐患,时刻准备战事,单就这个角度而言,统治者就不可能“轻武”。
数据显示,宋太祖开国时全国20万军队,宋太宗时有66万,宋仁宗时已经有125万。
倘若轻武,军队起码不会如此暴增。而从中央机构设置“两府”,一文一武,“文武”并言,也可见统治者初衷仍以文武立国,即使有所偏颇,也未达到“轻”的程度。这可从一些史实中可证实。
宋朝共举行了118次科举考试,指的是文科考试,但同时也举行了72次武举考试,说明了文武差别在统治者心里并没有特别悬殊,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宋真宗怂恿陈尧咨、宋仁宗劝说范仲淹改为武官事件。
宋朝还有一个令其他朝代羡慕的地方——政府优养军队。一旦当了兵,不轻易退伍,政府养到六十岁,待遇还非常的优厚。旧的兵不退,年纪大了没有什么战斗力,又招新的进来,结果兵越来越多,花费自然就多。南宋高峰时的财政有6000万贯,而单岳家军的年军费就达到近700万贯,可政府还是养着。
这说明了宋朝统治者是“防武”(怕造反),而不是“轻武”。军人保家卫国,其实就是保护自己的江山,这一点,统治者心如明镜。
除了养军队,还要养着庞大的文官集团、战事经费、议和被敲诈的钱等,花费巨大。但宋朝还有一个特点——巨有钱。这里面就有文官的功劳。
读书风气盛行,人才辈出,懂得经营管理,使宋朝表面看起来很弱鸡,其实是个大富豪。单举城市发展一条,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城市人口都超过百万,工商业发达,纸币出现,商贸繁荣。除此外,宋朝天文学、医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领先世界,当然还有与“唐诗”并立的“宋词”。这些都是政府重文的结果。
文武兼治,手上有钱,内部不出大事,与周边打打和和,没能力收拾别人,人家也干不掉自己。表面风雨飘摇,实际没有威胁其统治根基,或许,这本来就是宋朝统治者所期待或者满意的。只是来了一个战斗力爆表的燕军,这是宋朝统治者没有想到的。
再者虽然先帝赵构听从了浩成的建议,以明代军制为主,其次结合保留了历朝历代好的军制,但毕竟宋朝开国至今,重文轻武的思想又来已久,一时之间难以转化。除了燕地的百姓外,大部分的百姓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第一首选是读书考科举。
虞云文说道:“微臣建议皇上铸造新币,办武学堂,鼓励民间尚武之风,重用寒门弟子及农民,再者动用全国的兵力,全国的粮草与燕军一决死战!。”
这时,六部官员(除虞允文、陈康伯外)纷纷说道:“皇上,万万不可,首先山西布政使司吕颐浩大人麾下的种家军与折家军不能轻动,须要防备西凉国。而四川的吴阶王爷的吴家军,及襄阳的岳家军均要为了防止西凉国入侵,也不宜轻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