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论诗文 恶客来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 论诗文 恶客来 (1 / 2)
        楼梯处传来咚咚震响,一个十七八岁的英武少年窜了上来,不待站定,劈头盖脸就说道:“哈哈,开哥儿!我就说莫做那劳什子的破驸马,好好的活着多好?以我全家和你舅家的军中势力,保你一生平安,又有多难?回来了就安心待着,我就不信了,哪个不长眼的敢来动你?”

        赵开始终笑吟吟地听着,眼眶有些湿润,那前世生活的时代,这种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交情,基本绝迹了。这少年叫做全旭,取字东升,与赵开同一天出生,打小就放在赵府中养着,说是总角之交,还不如说亲如兄弟。赵开落魄后,也就他时常接济一下,隔三差五地便溜过来小聚一番。

        对着健壮比他还高了一线的少年,赵开深深施了一礼:“东升,是我不好,差点把你拉入险境。幸好悬崖勒马,你我兄弟还能在此相聚。”

        全旭长相英武,一身窄袖紧裤的鲜卑武者穿扮,更显得猿臂蜂腰,咧嘴笑道:“开哥儿什么都好,就是酸气太重。不过是帮你送剑伯和嫣然丫头出城而已,其他一概不知,谁能奈何得了我?我阿耶是千金郡公全景宣,堂堂的荆州总管,掌十七州诸军事,威震南陈;我阿舅是柱国大将军、申国公李穆,持节绥集东境八镇,东抵伪齐。就小爷这样的资本,谁敢动我?”

        谢嫣然抿嘴一笑,和默默站在楼梯口的剑伯一起摇头,这家伙,在外面谨言慎行,只在他们面前,却是这等惫懒模样。

        赵开也是哭笑不得,他记得史书上记载,现在的荆州总管是权景宣,或许是通用字吧。不管怎么说,他这位发小的军方背景,也算一顶一的了,不由揶揄道:“知道你家世了不起,也不用老挂在嘴上。父辈再厉害,也得我们自己能发扬光大才好,否则就是二世祖、败家子了!”

        说起这个,全旭变脸似的,立马恢复了刚毅神情,沉声道:“不错,大丈夫不能横刀立马,开疆拓土,就算再多富贵,也是没甚意思。开哥儿,我在丞相府前只看到富平公主入府,却没见你跟着,当时就觉得有问题,既高兴你不用孤注一掷,又担心你提前出了意外。急匆匆地往回赶,途中遇见剑伯,才知你昨夜就受了伤,乃至计划有变。你说,需要我做什么?”

        赵开笑了笑,摇头道:“你手上的都是军方势力,现在什么都不要你做,有空多来陪我读书练字就行。”

        全旭呆了呆:“这是个什么路数?我怎么听不懂哩!”

        赵开让嫣然把文章给他看,说道:“你是我生死兄弟,我岂能瞒你?原先是觉得复仇无望,抱着同归于尽的意图,做了那驸马行刺的谋划。脑袋被莫名地敲了一棒子后,我想通了,要斗还得是走朝争的文路,光明正大地拿下大仇,才有可能为我赵氏平反。要是动用军马,便是谋反,何况这大周境内,谁能斗得过掌管二十四路总军马的丞相大人?”

        全旭默默念了两遍文章,抬头狐疑地道:“开哥儿,这是你方才写的?平日里只见你苦练弓马箭术,替人抄书,何曾有这等文才了?”

        赵开昂然长笑,镇定地道:“你这杀才,你没听过一句老话,叫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么?我日夜替人抄书,哪种文章没见过?不过是平日无心写诗作文,你那小眼睛里,才看不到我的才华罢了!”

        这老话出自《三国志》,全旭自然知道,眨了眨眼睛,嗤笑道:“听起来有点道理。你瞪大你那瞎了的眼睛看清楚了,小爷我这是炯炯有神的虎目,哪里小了?就怕你好不容易憋出这么几句,后继乏力,走文治之道,成了笑话。”

        赵开挥挥手,让嫣然下楼去张贴,这才笑道:“知道你是担心我,快收起你那副不信任的嘴脸。先不说后继如何,你且说说,如今的长安上下,有几人的文章,能比我这个意境高远的?”

        全旭两手空空,犹有些不舍,沉吟了一下,叹道:“实在是妙文!清高自得,实在不像你这样不及弱冠的小娃写的。不过想凭一文就名动长安,还是难些。莫要忘了,王褒、庾信这等诗文大家,可都深得陛下信重哩。”

        剑伯一声不响,却也是看到文章的,这时突然插话:“若能与王大家、庾大家这样的人物相提并论,少主简直就是文曲星附身了。在年轻一辈中,能与杨家三郎这样的麒麟才子并驾齐驱,就已很了不得。”

        赵开有些恍惚,耳中随便听到一个名字,都是响当当的名人。王褒、庾信都是十年前宇文护从江陵掳来的江南文豪,与现在还在南陈做官的徐凌,并称于文坛三杰,在读书人眼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而杨家三郎,名叫杨瓒,与赵开同年,是杨坚的三弟,不仅文才出众,还是实打实的美男子,十四岁便娶了皇帝的妹妹顺阳公主,深得宇文邕器重,长安中都不称其名,只呼“三郎”。

        那又怎样?赵开心里暗笑,唐诗宋词总是记得不少,随便拿些出来应景,打遍长安也无敌手!就看自己脸皮有多厚罢了。“你们放心,我既已决定以诗文显名,以此作为赚取名望的手段,自然是有信心的。过些日子,便多参加些诗会,好好震一震他们。”

        全旭拍了一下脑门,叫道:“说起这个,我才想起,前两日卫国公领兵伐陈,庾信大家写了一首《送卫王南征诗》,在士林中争相传阅,都说此诗一改宫廷体奢靡之风,颇有魏晋风骨哩。”说着,就踱步慢吟起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