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回:朝鲜君臣议辩诬,麻贵二次攻蔚山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回:朝鲜君臣议辩诬,麻贵二次攻蔚山 (2 / 3)
        而早在七月时,日军接丰臣秀吉调令,令小早川秀秋、宇喜多秀家等过半领主各率本部共七万余人回国休整。得以回国的日军不禁欢呼雀跃,黑田如水亦深感不安,不知丰臣秀吉状况如何。明军占据优势,日军龟缩沿海,海路运输上目前虽无大碍,却也在筹备应对朝明联合水军的进攻,剩余日军按黑田如水部署,加藤清正领一万守蔚山、岛津义弘领一万守泗川、小西行长领一万守顺天,其余日将驻留釜山随时接应各地。黑田如水日夜筹划调度,往来联络,加派军粮,督促各地修缮城丸以备大战。

        朝鲜王李昖对被丁应泰弹劾一事始终忧心忡忡,得知明朝也极为不满后,李昖传令承政院,称朝鲜遭丁应泰弹劾是因直言挽留杨镐所致。天子降罪旨意尚未发出,自己如同周公被小人诬告一般必须俟罪待命,不敢再以藩王自处,决意停止坐朝理政,朝鲜国内一切政务暂由世子代为处置。

        朝鲜王将不理国政,这一决定令承政院十分为难,承政院接连上奏请李昖收回成命,但李昖屡无答复。对此领议政柳成龙率朝鲜百官连续三次跪请李昖重理国政,向明朝派遣辩诬使。而李昖则回复戴罪之身,无颜领国,诸臣可力陈于上国诸衙,或痛哭陈诉或代寡人请辞藩位。李昖坚持此为人臣之义,欲仿效周公行事。

        日军尚未逐出朝鲜,李德馨因而埋怨朝鲜王行事任性,柳成龙制止道:“不可妄言!你以为主上殿下是会像孩童一样任性么?!对于主上殿下来说,他的身份极为尴尬。在宗藩关系下主上殿下为明朝皇上陛下的臣子,必须时刻保持忠诚。而主上殿下又是朝鲜的君父,需要朝鲜臣民的忠诚。两者皆是朝鲜的根基。所以对主上殿下的诬告便是对整个朝鲜的诬告。一旦明朝认定主上殿下失去忠诚,两国的宗藩关系便会随之烟消云散,除了将面临可能性的讨伐,主上殿下在朝鲜的名分也将面临危机招致内乱,朝鲜便有亡国之危。且现在倭乱未平,因此主上殿下必须先向皇上陛下做出一些表现。再派遣辩诬使才有效。”李德馨听完柳成龙所言方才恍然大悟。

        后柳成龙及伊斗寿得以被李昖召见,李昖哭诉道:“当初之所以对是否请求明军救援犹豫不决就是担心私用庙号的事情被发觉,如今不仅庙号被发觉还被大肆污蔑,寡人可如何是好?”

        柳成龙说道:“殿下请务必坚定圣心,丁应泰所污蔑之事大都可以向皇上陛下解释清楚,并无太多麻烦。丁应泰的弹劾奏疏中对于我们最要紧的便是年号及庙号两件事,必须设法解释。”

        李昖说道:“寡人曾见过这本《海东纪略》,其实丁应泰所言不虚,但年号书写大小问题只是注释惯例而已。至于与倭国互市一事也是模仿天朝羁縻之策,按领相所言确实可以解释。只有庙号一事极难遮掩,寡人听说之前李如松提督曾就此事问过右相,右相称此为臣子尊称君父之表现,不知是否搪塞过去。但最令寡人百思不得解的是丁应泰从何处得来这本《海东纪略》?是否有人丧尽天良暗中将此书交予丁应泰欲治寡人于死地。如果真是如此,此乃叛国!寡人必须要查清究竟是何人所为!”

        柳成龙献策:“殿下,现在辩诬最为紧要,臣建议庙号一事万不可在辩诬奏文中提及。臣猜想丁应泰已将《海东纪略》呈交礼部及宫中,所以现在必须马上搜集《海东纪略》正本一一比对商议,件件着落,以便辩诬时从容应对。另外应多命能文之士撰写辩诬奏文,反复斟酌从中择取。”

        对此伊斗寿则有不同意见:“臣以为领相所言隐瞒庙号一事未必可行,我国庙号天朝无不知之,像《舆地胜览》、《考事撮要》等书籍流入天朝的不在少数。丁应泰本就会将庙号一事大做文章,皇上陛下与天朝百官岂会不知,若故意隐瞒不答,丁应泰必定会认为我们无辞以对,不如据实回奏。而领相其余所言臣无异议。”朝鲜君臣达成一致,下令全国能文之士呈交奏文以供择选。最终李昖选定了工曹参判李廷龟所写奏文。

        奏文选定之后朝鲜开始商议辩诬使人选,李昖希望柳成龙担任辩诬使,柳成龙不愿,转而推荐李恒福为陈奏正使,工曹参判李廷龟为副使,司艺黄汝一为书状官组织使团准备入京辩诬斡旋。

        李昖召见李恒福及李廷龟进行相关问答?李廷龟答道:“臣以为在交通倭贼、献纳互市、招倭复地、自作自受一项上,必须申明朝鲜对倭国的立场及态度。倭国一直为朝鲜边患,因此才有己亥东征。朝鲜一直视倭国为连夷狄也不如的禽兽之国,只不过为生灵而计当年才与之互市通使,通使的目的也是为了探听倭国情报而时刻准备消除倭患。对此臣将坚持到底。”

        李恒福陈奏:“其次则应辩明三浦倭户的由来,设立倭馆之后仅为方便双方贸易及捕鱼,而倭户的行为当时是在严格管制之下进行。且在平定三浦倭乱之后,三浦已无倭户居住,这已是近百年前的事了,朝鲜怎会招倭同犯天朝?由此可见丁应泰在此事上仅以些许文字而不顾历史实为蓄意污蔑。”

        李廷龟再奏:“有关年号之事,臣以为应当先解释申叔舟大人所作《海东纪略》之由来,并尽力淡化申叔舟大人及此书在朝鲜的地位,将此书定为不过一异国奇闻仅供参考而已。臣观《春秋》之中对年号也是如此注释,因此臣将援引《春秋》为体例说明小书天朝年号仅为注释需要,否则怎会在序文后以成化年号纪年?同时再痛斥倭国不奉天朝,自命天皇,敢有僭号,自帝为国以抗天纪。必能深得皇上陛下之心。”

        李恒福说道:“至于书中评价天朝先代帝王之事,我们认为应称是泛论古昔待夷之道,不过是文人措语之谬事。此书为百年前之旧籍,微琐甚矣,既不能当做官府立场也表明不了我们如今的态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