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四回:顾宪成奔走荐尚书,遭抨击郑澈 (2 / 3)
顾宪成道:“我原以为王锡爵也是尽公无私之人,自任官至入阁,关于国事的种种条陈建议也令人称道。只是国本之上仍未敢向皇上据理力争,献媚天子得以擅权,自京察以来变本加厉,忠臣贤士屡屡被其设计驱逐,可谓有才无德,欲做权相。大宗伯被其所蒙蔽与其交好,自罗万化任礼部以来,礼部事务便已被内阁左右,如今王锡爵上疏请他转任吏部,依我之见是想借其之手掌控吏部人事选调大权,从而能断绝言路。”
朱爵对此不敢妄言:“首辅竟有如此心思,实在令人难以置信,顾部郎是否多虑?阁部相争已久,下官难以认定首辅能借大宗伯便能断绝言路。”许弘纲再问:“我也正有此问,不知顾部郎希望我二人如何?”
顾宪成道:“此事的确只是猜测,我也敬重大宗伯,但若有此风险又怎能不加规避,且大宗伯为人过于耿直,吏部事务最易得罪同僚,甚至得罪皇上。其必受非议,历来阁臣多出礼部,大宗伯有相才,正合由礼部入阁。我想请二位上疏详述不必由大宗伯任职吏部,而请吏部右侍郎陈有年任吏部尚书一职。陈有年各位都极为熟悉,深谙吏部事务,同样为世人敬仰,升任尚书也是情理之中。”二人应允。
顾宪成在与朱爵、许弘纲商谈之后便去拜访陈有年,陈有年问有何事?顾宪成答道:“近日朝中正在推举新任吏部尚书人选,下官以为少司徒深受吏部及百官信赖,出任吏部尚书最为合适,不日即将上疏,今特来告知。”
陈友年却并无此意,相谢婉拒道:“叔时过誉,内阁已拟由罗万化任吏部尚书,罗万化我也深为敬佩,任吏部尚书我并无异议。”顾宪成再劝:“大宗伯确实令人敬仰,可此事背后却有内阁操纵之嫌。自京察以来,众多同僚皆被无端弹劾罢官、外调逐出京师,全为内阁手笔,少司徒于京察之中也为主持之一,是故内阁不从吏部选任而举荐他人,下官深恐内阁有欲操纵吏部阻断言路,培植亲信,专擅相权之嫌。不过只是猜测,也不愿污蔑阁臣,未免万一下官以为还是少司徒出任吏部尚书当为两全。”
陈有年说道:“叔时此言未免过激,不过阁臣近期所为确实多有不当,孙、赵二公及众多同僚蒙难我心中也十分悲痛。为国谋事但凭公心,不过此事还是由皇上圣断,是否出任吏部尚书我无欲强求,惟静候旨意。”
顾宪成见陈有年虽不明言却也有默认之意,心中窃喜:“少司徒如此说下官明白,少司徒本就足以胜任,再经朝廷公议,皇上也自能明断,若能出任也是朝臣所盼。”陈有年再三婉谢。
后在顾宪成奔走联络之下,朝臣公议举荐陈有年任吏部尚书。王锡爵进宫求见万历帝,万历帝也知王锡爵来意,开口点明道:“阁老此来是为选任吏部尚书一事吧,朕思考再三,陈有年熟谙吏部,又有朝廷公议,朕以为还是升陈有年为尚书。阁老以为如何?”
王锡爵问道:“陈有年的确足以担任,不过罗万化久经磨砺,身负奇才,皇上也是因此任其为礼部尚书,任职吏部也并无不妥,其才干也优于陈有年,老臣以为若罗万化出任吏部尚书必可使吏部焕然一新。”
万历帝答道:“罗万化留任礼部仍有大用,且其倶备相才,朕也希望他日罗万化入阁可与阁老共同辅助朕治理天下。朕知方今内阁与吏部多有矛盾,阁老身处风口浪尖,有不少人疑心你王锡爵与罗万化有密谋。如此揣测污蔑,朕几次几乎动怒,但也不忍令你二人再受非议,待朕整肃风气之后可将罗万化再任新职。阁老宽心。”王锡爵也就不再多言,告退而出。
在朝鲜庆尚道监营,已就任星州牧使的义军首领郭再佑一直想趁日军陆续撤退时予以追击,但庆尚道巡察使金睟认为必须需与明军共同出击才行。郭再佑怒道:“明军、明军、明军,究竟还要念到什么时候?当我们在晋州被倭寇屠杀时,明军也在隔岸观火,难道还对他们抱有期望么?”
金睟反问道:“难道你忘了权栗都元帅在没有明军协助下独自对敌,只能弃城败退么?”郭再佑答道:“我们并不是要像都元帅一样与敌全力交战,是用游击战术不断袭扰釜山周边的倭寇而已。”
金睟拍案说道:“为何任何事就总与你无法说通呢?朝鲜军的指挥权至今仍在明军管辖之内,我们并没有独自出兵的权限,几次违制独自出击,小胜不过二三,微不足道。倭军也在陆续撤出,游击战术现在又有何意义?”
郭再佑也再难抑制对金睟的厌烦之情:“我才是郁闷之极,要攻打败退之敌怎么就如此困难?巡察使应该也听到传闻,明军是因为正与倭寇议和所以才停止一切行动。要是我们也无动于衷,受苦的百姓该如何想?”
金睟起身警告道:“不要再生是非!这是上官军令,郭牧使请你牢记你已不是义军首领,而是身负官职之人,只需听令行事!”
郭再佑笑道:“真是寒心,我才不在意官职,巡察使若不同去也休要阻拦我的去路,拦我者必视为倭寇。”说罢扬长而去。后郭再佑辞去官职,以天降红衣将军之姿统领义军四处奇袭骚扰日军驻地,斩获不少。屡被加封官职但为方便与倭寇作战又屡屡弃官。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