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莽河绝杀 (1 / 2)
天下分合,王朝轮转,乃是常事。自古从未有垂治万载的帝统,也未有君临百世的君王。
就说这大武朝,太祖武永昌起兵伐齐打下了江山,改国号为大武。其在位十一年,扫平中原海内诸侯和藩王,以致四海一统天下归服。太祖殡天后,遂传位其子武明义,也就是当今圣上,人称武皇。
这武明义也算是位明君,登基后,见四海皆归顺,便改武功为文治,即大赦天下,减免瑶役赋税,立新政休养生息,自此农有田得以耕、商有货可以通,逐渐百业复兴,一扫江山初定时民生凋敝的疲态,仅仅七八年时间,大武朝便初具煌煌盛世之相。
在大武朝北境外有一片广袤的大草原,生活着许多世代逐水草而居的草原部族,盛产骏马牛羊。北境草原生活条件非常,不说时有发生的蝗灾、狼群之患,每个漫长的寒冬,都是让草原牧人难以抵挡的天罚,而一旦赶上雪灾,平日里强壮的牛羊也会被冻死无数!
草原牧人和大武边民屡有物资交换,中原的铁器丝帛,草原的牛羊皮革,历来都是边境市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草原部族驯养的战马更是被中原人视为珍宝!当年太祖立国后,就有意深入草原,欲把这辽阔草原当作大武朝的牧场。奈何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到实难维持大举征伐,此事也就暂且搁置不提。
近年来,北境外草原骑兵突然频繁袭扰,往常用来交换牛羊骏马的大宗商货被劫掠,北境镇戍军每每派轻骑追讨,奈何草原骏马异常矫健,劫掠得手后即如风般迅速撤回草原深处,北境边军不胜其扰,却也无可奈何。
北境边民有传言,草原上一个普通游牧部族达尔罕部,得到能人异士相助,收伏了大大小小百余个游牧部族,达尔罕部首领成了草原之王,安顿下大量游牧部族蓄养牛羊骏马,甚至还建立王庭,设立左右贤王和各路诸军,一并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各部族择地而居,一时间对大武朝虎视眈眈。
这一年,达尔罕王拥精兵十余万突袭北境镇戍军,王庭大军师足智多谋屡出奇计,王庭骑兵更是骁勇异常,遂一路南进势如破竹!居然仅用两个月,就令大武朝五城三郡沦陷,莽河以北尽归王庭,达尔罕王铁骑屯兵莽河渡口,摆出一鼓作气夺取中原之势。
大武皇帝龙颜大怒,欲率大武精锐之师御驾亲征,从而一举征服草原,将茫茫草原纳入大武版图。北疆战事貌似十万火急,在武皇看来却不过是一时之患,以草原部族的生活习惯来看,一旦入冬王庭大军必然粮草难以为继,届时定要退至草原深处蛰伏越冬。自古以来,北境凛冽的寒风便是草原游牧部族的大敌,那刺骨的严寒到令人避无可避,最健壮的牛羊都有可能熬不过一个严冬,昨夜鲜活的生灵黎明变成冰冷硬挺的尸骸已是常事……
武皇只需在北境修筑坚城深堑,整备粮草辎重,只待入冬之时北军回撤,大武军衔尾追击,定可直捣达尔罕王庭,建不世之功!
是年,东宫太子已年满十七岁,往日武皇命其协理部分朝政,这太子殿下行事虽稍显稚嫩,但凭借其聪敏和朝臣的辅佐,却也把所辖政务处置得颇为妥善,由此深得君心,于是武皇命太子随驾以知戎旅。
当今武皇早年也曾随太祖征战沙场多年,大武朝立国之初也立下了赫赫功勋!但他到北境后却只是修筑工事和达尔罕王在莽河隔岸对峙,一直坚守却不出战,武皇只待秋霜至,北雁归,达尔罕王粮草难以为继之时,大可麾军北上直捣王庭!如此算来不出三个月,北境边患必可无忧,大武又可得一片天然牧场,假以时日,大武铁骑当可争雄天下!
岂料,达尓罕王庭那位军师似是看透了武皇的意图,又施绝户计!派出骑兵数十路,快马精骑带满火油强弩,沿莽河而下烧毁城镇市集不计其数,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逃往中原各郡。这流民蜂拥而至,各州郡守苦不堪言,不得不分出大量人力物力安顿。流民中不乏趁机偷窃、抢夺者,沿路各郡百姓人心惶惶,朝野上下请愿朝廷出兵的呼声与日渐高涨!达尔罕王庭这是在以大武朝数十万百姓的性命为人质,逼迫武皇速速出名决战……
百姓遭戮,流民作乱,朝野沸腾!若继续坚守不战,这天下人必定会有不利传言,乃至动摇军心,王庭大军师这一步棋走的实在太高明了,轻轻松松就把这大武朝弄得流言四起民心煌煌!使武皇不得不与达尔罕骑兵决战!和随军众将商议后,武皇传喻遣使下书,择日与达尓罕王决战莽河口!在这大军师的教化之下,达尓罕王对中原之礼也颇为熟悉,往常传信也就是派个兵士传话,这次竟持邦交礼仪派出使团来下战书,俨然已经以邦国自居,隐隐然与大武皇朝分庭抗礼!
使团奉王命前来与大武朝定下了下决战之期!双方约定,以北境这条波涛滚滚的莽河为界,领兵厮杀!达尔罕王庭欲以一战终结这场战争!岂料,达尓罕王在使团中暗伏了刺客,乔装成使者扈从,去而复返潜入大武军营,这刺客身法手段端得高超,竟真就被他潜进御帐中,要取大武皇帝的性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