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操作系统内核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九章 操作系统内核 (1 / 2)
        陆泽为什么要选择开发操作系统软件呢?因为即使再过两年,到了1990年,gnu计划已经开发出的软件包括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文字编辑器ecs、c语言编译器gcc以及大部分unix系统的程序库和工具。唯一依然没有完成的重要组件,就是操作系统的内核。gnu的内核,称为hurd。

        hurd的架构设计理念先进,但是hurd的开发历程走得并不顺利,几十年后,hurd仍无法应用于普通应用,更无法用于生产。如果没有hurd的出现而已经有linux内核的话,自由软件基金会可能不会研发hurd,但是在linux内核发布之前,hurd的蓝图就已经被设计出来了,而gnu计划希望这先进的架构能够让自由软件更具有威力,所以gnu计划仍维持hurd作为未来的发展计划。

        由于hurd没有商业支持,开发速度实在太过缓慢,导致linux后来居上,逐渐成为主流。

        陆泽就是要抓住机会,提前赶紧把linux搞出来,让他尽快成长。也许到时候还能和windows95斗一斗,windows95推出之后巨软公司就会成为图形操作系统的霸主。

        windows95之前的图形界面系统,比如windows3.0只是dos系统下应用程序级别(gui)的系统,不是独立的操作系统。

        linux系统也是没有图形界面的,都是命令行。后期看到windows95的图形界面吸引了很多用户才开始开发。不过开发出的还是独立于系统的应用程序。类似于windows3.0与dos系统的关系。

        陆泽既要开发出linux的初版,又要在壮大之后引导黑客开发出合适的图形界面系统。

        他的目标并不是打败巨软公司的视窗系统,而是让人们多一个选择,让操作系统不会被垄断。虽然还有小苹果公司的操作系统,不过那点用户量实在太少了。而且小苹果公司也是美国的公司。

        他不想让操作系统都被美国垄断,一旦实施制裁,那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这关系到国家的信息安全。

        不仅仅是操作系统,还有其他的一些行业软件,陆泽也会想办法尽可能地开源出来,这也是他加入自由软件基金会的目的。gpl协议下的软件都必须公开源代码,让所有人都可以查看,修改,传播。

        软件是他现阶段可以立刻着手做的,但是仅仅一个人也是能力有限。硬件他暂时无能为力,硬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才。

        他对硬件基本上是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除了能攒台式电脑外,他对电脑硬件的制作流程了解是比较少的。

        陆泽需要做的就是成为一根导火线,由他亲自点燃,然后扔进互联网中,让它慢慢扩散成长。

        陆泽现在的电脑还不能联网,国内去年开始部分城市可以拨号上网了,但是他所在的清江市还没有开通,而且这个上网费可不便宜,拨一个月差不多就能买一台电脑了。

        不是仅仅联网就可以的,这个拨号上网能连上的也只是国内的网络,还无法连接到国际上。因为中国目前还没有加入国际互联网这个大家庭。因为基础设施的不足,还有美国的阻挠,加入其中的过程还是很曲折的,前后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以陆泽的了解知识,从1986年开始建设,直到1994年4月20日,nationalcoutingawfacilityofa(简称ncfcfc工程才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的全功能连接。自此中国才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的国家。此事还被新闻界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